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330 0
2024-04-09

二、水的拓展特性

(一)水与热量的关系。水往低处流,热气往上升,中医将向下流动的水称为阴,向上升的热气称为阳。热和水融合在一起就是阴阳调和,即有温度的水。温度低的水向下流动,温度高的水停留在上面,这就是阳阳分割的现象。水的温度高,中医称为热,而温度低称为寒。

两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在一起,很快就变成同一温度,而人体内,由于隔膜的阻隔、器官之间的分离等等,导致温度高的水中热量,无法渗透到温度低的水中,称为阳不入阴。

热量进不了水温低的水,就会跑到其他地方去,导致多地方的热量增加,脉诊出来就是到处都有一点火,但都不多,中医称为反逆,或者讲运化为火,很模糊也很武断,多数人不好理解,也理解不了,包括很多理论研修多年的人。

到处都有火怎么入手?于是“大处方”就产生了。面面俱到的处方,按照中药五行的生克关系,相互抵消,一点作用都起不到,慢郎中的帽子妥妥的摆脱不了,而这正是中医判断疑难杂症的地方,靠阴阳五行非常难,而用热与水的互动关系判断,则非常简单。

水温低、比重就大,在某个地方停留下来,按照人的本能,会产生更多的水去稀释,更多的热去提升温度,更多的水与热就产生了。

中医称“水多”为湿,“水少”为虚。年轻气盛,产生的水多,同样排泄水的能力也强,两者达到平衡,就能够维持较强的生命活力。西医称为代谢好,生病的几率就少。水多的好处不仅在于皮肤容颜,还在人体表面形成良好的保护气垫,让人体骨骼肌肉等,有更强的耐冲击能力。西医解释为缺钙,在中医看了就是无稽之谈了。这里虚与湿就是对立关系,不是多就是少。

流动的水,中间有东西堵住了,也会出现堵点上游的水多,堵点下游的水少,也有虚与湿、虚与实的辩症关系,在这里的虚与实就是因果关系。针灸通常理解为因果关系,发展出母穴与子穴的治疗原则,非常直接,而中药则普遍认为是对立关系,拐弯抹角,发展出各种除湿的手段,思路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而已。针灸有拔罐除湿的妙招,中药有活血化瘀的手段,没一点功夫仔,很难在针灸与中医中转换。

水多、温度又高,中医称为“湿热”,水多但温度低,称为“寒湿”,虽然都表现为水多,两者的致病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热来自于过多的器官运动,寒凉之物减缓运动,自然就缓减了热量的来源,从而达到清热的目的。而寒则是热传递不畅导致的,产生的热量不能够传递到该去的地方,才导致寒的出现。显然,解热、祛寒的概念,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模糊,需要重新修正。

人体水压的高与低,是人体水与热量交换后表现出来的结果,只有在水压观念的统领下,才能够灵活运用阴阳五行,走出玄学的误区。而人体水压是可以用仪器检测的,通过水压变化,能够更为全面去判断病产生的来源,依据这,就可以彻底抛开阴阳五行,还中医科学的本来面目的。

(二)水与时间的关系

人体内的水受太阳、月球的影响,产生水压高低的变化。其中,太阳引力基本恒定,变化不大,人体内水的压力也基本保持不变。但太阳发出来的光,则可以加热人体的水,引起人体内水的压力增加。同样,没有太阳热的加温,全靠人体器官去加热,人体器官就得加速运转,不停产生热量。长时间运转下来,再好的机器也会坏。

太阳提供的仅是地球的环境温度,剩下的就靠生物本身去调节,恒温动物采取的是自己产生热量,而冷血动物采取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一切生物受太阳支配的规律。

冬天的环境温度低,人要加快热的生产才能维持体温,相应人体器官的负荷大,为减小负荷,就得减少运动。所以,中医的冬天要藏,不仅要包裹更多的衣服,还要减少活动,减少负担。同样,夏天的环境温度高,稍微运动就大汗淋漓,要靠耗费大量的人体水去降低体温,也要减少运动的强度。高低两个环境温度,决定了人体承受的温度范围,过低过高都不利于人的健康。春秋的环境温度是最适合人体的,可以多运动,不容易超过人体极限,这个极限就是人体内水的压力。

太阳靠热量来控制人体内水的压力,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就是人进化的结果。地球的卡卡角角可能接受太阳热量的有不同,进化出人的承受范围可能也有差异,但人摆脱不了这种控制,这就是人体内水的压力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白天,月球跑到了地球的另外一面,地球对人的引力最大,人体的自适应,自动加大水的压力,让人体内的压力达到最高,人的活力也最强。同样,到了夜晚,月球与我们面对,引力抵消了部分地球引力后,引力减小,人体抵抗的力也小,水的压力自然也降到最低。正是这种水压变化,控制着人们每天的生活。

身体好的人,很容易感受到这种变化,一到天黑就哈欠连天,睡意绵绵,而加班、熬夜、夜生活等,抗拒这种看不见的控制,时间一长,人体对水压变化的敏感下降,该睡不能睡,健康就出问题了。

时间让人体水压发生变化,水压又控制人的作息规律,这就是人体水与时间的关系。中医学早就发现了这种规律,只不过它们是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而不是用科学的人体水压变化解释,让太多的人在虚幻中自洽,是到了该走出来的时候了。

月球引起的水压变化比太阳更甚。人们倒时差,引起的反应非常剧烈,而倒季节则要轻很多。它们都证明一个事实,压力的强弱顺序变化,控制着人体内器官的运行。人自身无法控制,是人适应环境的本能。

中医学利用人体本能进行调理,就是中医治病的时机。比如调节水,在季节转换前后的十八天内,称为长夏,这期间去湿的效果最好。解释比较玄,脾为土,居五行的中央,收藏来自其他脏的东西,季节变换的时候,来自肾产生的水最弱,正是减少仓库存放水的机会,其他时间,相互制衡的力最大,治疗的效果最差。西医学没有没有水的概念,仅知道脱水会危及生命,不知道水多了是一切慢性病产生的根源。

水多为湿,湿浓缩为痰,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实,实阻断了热量的进入,身体的部位就会异化产生癌,中医就是这样认知疾病是产生的过程的。心脏是产生热量的地方,从来没有出现过心脏癌之说,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治水可以避免癌的产生,治疗未发生的病,就是中医治病的治未病。让热量进入实,将坚硬的东西融化掉,就是中医治疗癌症的思路与方法。把握好时机,阻止实的流动,让癌症患者存活几十年,远比西医的动刀活三年要科学很多。当然,让热量进入实,软化并流动起来,恢复健康,自然可以堪称中医艺术,西医达不到这种境界。

慢性病治疗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以季度为单位。冬天受寒的受害,春天才发出来,称为温病,其他季节以此类推,说明发病的时间过程很长,一个季度。同样,慢性病要好完全,也得经过一个季节的转换,才能够慢慢恢复,说明病的消退过程也很长,也是受地球重力周期性变化调控。

把握这种内在规律,并将之视为一种标准,就可以用来检验中医的对与错,将中医技术水平提升起来。用药对症,病就会逐步消退,直到一个季度结束。如果不对症,病在不断加深,及时调整,也就检验了医生的水平,当然也成了提高中医技术最为关键的手段。现实中的中医,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缺乏了这种检验的手段,只有闭门造车了。

一般病的周期是六至七天。从发病到看病,超过这个时间,病就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了,需要按照下一个阶段的病来治。同样,吃了药后,病在退,6-7天就会返回上一阶段,一般初发的病,6-7天必好。六天指的满二十四小时为一天,如果吃药是在下午,不足二十四小时,两头靠就是七天。

把握病与时间的关系,实际就把握了治病的时机,同时也是中医检验自己的方法。处方开出去,医生就万事大吉了,没有任何验证的渠道与方法,这是当今中医停滞不前的核心原因。

按照中药的药性,四小时就可以见到效果,慢性病的时间要长点,也不会超过三天,检验点就是看病的进退。医生可以利用病与时间的关系来提升治病水平,而病人也可以用这种关系来衡量医生技术水平,时间的概念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多么重要。

(三)水与血液的关系

针灸的穴位不在动脉上,说明水与血液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它们同向流动,在四肢末端交汇起来。脉诊反应五脏六腑的运行情况,说明血管和水管的共同特征,中间是空的,充满了液体,声音从液体中传递出来,才将躯干产生的各种声音传到四肢的末梢,集中反应出来。西医有血压与心律等仪器去检测血液,中医没有仪器,却反应出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实践累计起来的水的特性。搞清楚两种不同特性的液体之间的关系,就为中医开发技术设备提供依据。

血液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密度高,呈暗红色,而水没有携带任何物质,无色透明,有一定的粘稠度,说明其中含有一定的生物成分,中医称为津液。它同一般的液压油工作原理一样,都是在水中传递力和热量,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依据色彩就能够将它们区分开来,为进一步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基础。

血液的流动速度很快,按现有测定,血液循环一次也就几十秒。水流动要慢很多,中医没有准确的测定,但从加了发汗药的水,喝入到排出皮肤的时间计算,大约需要二十至四十五分钟。

成分不同、颜色不同、速度不同,用仪器去检测它们,就非常容易办到。如果服用某种中草药以后,检测引起它们变化的差异,中药的有效性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当这种差异性用一定的标准制定出来,全套的中医学科学依据就可建立起来,中医学走向世界将变得非常容易,中间催生的重大发现与创造,不可估量。

四肢冷而血液检测没有异样,说明水是传递热量的载体。如果能够精确定位并加热水,那融化凝结起来的癌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解决世界医学难题,新思路决定新出路。加热水的成本非常低,温度控制也非常安全、可靠,造福全人类的古老医学,就此迈入科学的天堂。

水压高,压缩血液通道,让血管变窄,或因水温低,提升了血液的粘稠度,大量心脑血管疾病就此产生了。西医是通过稀释血液去增加血液的流动性,降低发病的几率,而中医至少有两种方法,调整人体的水压或提升血液的温度,每一种都可以发展出全新的治疗方法,前景非常广阔。

三、水性揭示的中医学秘密

上古时期,东方就发明了针灸,其依据的经络图,就是一套人体液压传动控制系统,已经为中西方的科学家证实。由于中医学理论有玄学的嫌疑,没人把之结合起来,从而错失了科学的重大发现。水性的解读,将中医学的理论,用科学原理解释出来,让中医学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又一项科技进步,值得人们高度重视。

世间万物的运动,都因为有“力”的推动,中医学将推动人体运动的力,解释为“气”,这点可以从大量的习惯、语言等等中得到应正。力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科学早就已经证明,并大量在实践中运用,而中医学不过是在人体内,将能量与力的转换规律,进行更为细致的论述,完全算得上是科学的先驱。

人体内的水同装在套子里面的水,都具有同样属性。力从一侧撞击,从另外一则传出,简单的液压传动原理,针灸就是利用这种原理治病的。力量传导不出去,就要转化为热量,烧坏输出力量的载体,简单的发动机原理;人体内的力传递不出去,也要转化为热量,运化为火,不烧坏这里就烧坏哪里。

江河湖海的水,能够携带大量热量,在环境温度低的时候放出,在高的时候吸收,起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人体内的水反过来,体内的温度高,就要向外释放,体内的温度低了就要生产热量,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控制人体器官运行的就是水的压力。压力高,力透不过去;压力低,能够穿透进去,但传递的效率低,也传递不了多少;压力正常,水中有东西阻挡,也会传递不了。任何情况导致力量传递出现问题,人体器官都会自动去弥补,从而形成水压控制下的器官运行。

控制人体器官协调运行的是水压的变化顺序。冬天是压力最低的时候,人的活性也低,夏天压力最高,人的活性最大;春天是由低到高,秋天则是由高到低,控制着所有生命的运转。一天之中,中午的压力高,夜晚的压力低,控制着人们的作息生活。如果逆了,就会导致生病,如何去治病,保持健康,中医是健康医学就这么来的。

中医产生的时代,人们没有科学手段,只能从人表现出来的状况,然后用上千年的实践去总结,最终才形成了一套医学理论(针灸到黄帝内经的间隔时间就那么长),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至于人们以此形成哲学、玄学,运用到风水、地理、算命等等,与人体健康医学无关,因为它们都脱离了人体这个载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水性揭示的中医学秘密,将为中医学增添强大的科学武器,并创造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了解了人体水的特性,所有中医的术语都能够理解。比如阴虚火旺,阴就是具体器官,虚就是力量不够,传递的力量达不到要求,就得加快器官的运转,产生更多的力来,而更多的力转化成更多的热量,火旺就这么来的。人们也可以用水性来判断问题的存在,比如耳鸣,好比一个喇叭,输入的音频信号电流过大,导致声膜不能共振,发出尖叫声音的来。那控制力量的是肾,其他脏腑没有控制住肾,导致多输出力量,逐步排除,自己也会阴阳五行了。

阴阳五行是从现象上去确定病症所在。五味、五色分别对应五行,对照一下,就可以大致知道是什么器官存在问题。行可以理解为具有形态的东西是如何运行的。相生相克就是运行的规律,运行过程中产生相互伤害就是五邪,逐一排除,就找到了致病的原因,得出的结论用水性表示出来,医生病人都能够懂。

水性能够帮助大众理解中医,也可以帮助大众学习中医,而这才是中医作为大众健康医学的社会基础。当然,用科学仪器去将人体水性检测出来,少走弯路,健康医学的经济价值无法估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