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344 1
2024-05-17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武器,由于武器没有科学化,中药已经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突破思维的限制,将中药学科学起来,这就是本文的重点。

相传《神农本草经》之前是“胎卢药录”,早于《黄帝内经》。由于已经失传,无法考证其科学的依据来源,只能就《神农本草经》阐述内容进行分析,突破思维的局限,从中找到通往科学的道路。

一、《神农本草经》的思维局限

中药的种类非常繁多,用什么方式将它们规范起来,一是便于系统的学习与把握,二是可以系统地选取中药的运用。《黄帝内经》出现以后,阴阳五行成为核心理论,运用到中草药的选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时候没有科学的概念,从自然界中选取是唯一来源,没有其他别的出路。然而,这种方法给《神农本草经》蒙上了玄学的阴影,也给中草药的使用造城巨大障碍。

阴阳五行依托于人体,是妥妥的科学,运用到大自然的中药选取,脱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然就陷入玄学的泥潭。《神农本草经》假定,大自然的一切物品,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运行的,其适应自由环境的能力,能够帮助与提高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药食同源的思想就产生了。

伤于寒与食,这就是造成人生病的两条通道,整个《伤寒金匮》就是沿着这两条线展开的。伤于寒,指的是季节、时间的冷热变化,人体没能够适应与调节过来,由此造成的人体伤害。伤于食则指的是水,食物中水占有最大比例,人体代谢不可或缺,但水过多与过少,让人体代谢出现失调,从而带来人体伤害。植物能够抵抗恶劣的极端温度,人食用后也能够抵抗,植物常年生长在水中也能够正常生长,人体必定也能够抵抗水的侵蚀,这就是药食同源的思想。这里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思维逻辑的科学性缺乏依据,二是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药性验证。

历代中医名家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增补,可以肯定的是,符合阴阳五行的有增补,而大量没有增补的,或许就是不符合的。换句话讲,阴阳五行对药物进行的归结,有对的也有不对的,科学的逻辑存在问题,自然就与科学无缘。

缺乏科学逻辑对中医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巨大挑战。中医本来是全科医生,现实中却出现大量专科医生,说明医生对药物的体验最为重要。对哪方面的药材有好的体验,就形成某方面的专长,而大量的药性体验需要大量时间积累,等学有所成的时候,多半已经七老八十了,不得不说是中医学的遗憾。好多中药是独一无二的,与按照五行的划分应该也很多,两者也是矛盾的。

君臣佐使对中药的划分,极大地制约中医的用药思维。君药就是无毒的药,可以常年食用,臣药则是有小毒,不可以长期服用,佐药有剧毒,要慎重使用,使药就是药引子,引发或调和其他药物发挥作用。有毒的药,医生不敢轻易使用,限制了医生的用药实践,注定了绝大多数医学院的学生开不了处方的现实。辛苦十多年的苦读,不得不寻求师承,找一个老中医带带,这就是医学院教不好学生的拦路虎。

老中医带什么?无非就是传授用药体验,敢用有毒的药。有名的老中医都是用毒高手,药简力专,很短的时间就会见到效果。其中很短的时间就是控制毒的方法,在《伤寒金匮》里面很多,比如九碗水煮三碗,长时间熬煮去毒,炮制也是改变其毒性的方式,相克的药加量使用等,无一不是实践得出的制毒技巧。然而,《神农本草经》是专门讲药的,用阴阳五行去解释药性,不是中药的本质,乃至于人们花很多时间学习,也很难把握药的使用要领,是否就是一个巨大的梗呢。后人将《神农本草经》视为经典,没人敢越雷池半步,即便是名医大卡,也仅是将自己的毕生体验补充进去,而没人试图去改变,思维的束缚实在太强大了。

几十味药组在一起,还要连续服用几个月,可以讲,温病派的兴起正是思维约束的结果。如果有毒,长时间服用,病人承受不了;如果无毒,与粮食、蔬菜何异,病又怎么治呢。

是药三分毒,真实反应了药的本来面目,如何去控制毒,让毒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才是药的本源。所以,走出《神农本草经》的思维误区,是中药大发展的前提。

二、突破《神农本草经》的思维创新

对中医而言,同样的病,可以用针灸,也可以用中药,还可以两者并用,说明它们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针就只有两种治病方式,增加或减少人体器官的推拉力,称为补和泄。补就是增加推力,泄则是减少推力,或者说是增加反方向的拉力;灸则是更大的推动力,而火罐是更大的拉力。由于它们都有具体的经络、穴位对应,绝不会出现推动心脏跳动的力,变成推动肺运动力的情况发生。

中药也是同样原理,促进人体器官运动就是推力,减少器官运动就是拉力,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吃进去中药,无法确定是推动那种器官运动的推拉力,需要进行准确定位,《神农本草经》的五色、五味、五形就产生了。

植物以土表面为标准,对应人体横隔线。生长在土表面以上的部位,对应治疗人体横隔线以上的器官;生长在土下面的,对应治疗人体横隔线以下的器官。再加上五色对应的具体器官,从而实现对推拉力的具体定位。

药性就简单了,气味、味道决定推拉力。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这里,涩和收指的是阻碍力的发挥,或者是推力太大,需要回收回来。泻、燥、坚指的是一个过程,推力把水排泄掉,土地就干燥、坚实起来。补、和、缓是维持器官彼此协调,不受干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就是补,不相互干扰就是和,要做到这些就得让器官运动缓下来就是缓。显然,它们都是推拉力作用后出现的结果或目的,也是中药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是表现出来的性能,就是药性。

散、润、横行则指的是把水运输出去就是散,得到很多的水多就是润,把水运输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就是横行。下与软坚,坚硬的东西,把内部支撑的东西拿掉或排泄掉,也就软下来了。利窍和渗泄是一个意思,打通通道,让里面的东西渗透或排泄出来。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同的推拉力,起到不同的作用。

升降沉浮指的是器官运动后产生的热量。热量的多少表现为寒热温凉,推力产生的热量多,热就往上升,拉力产生的热量少,就降下去。要将升的热量降下来,将沉下去的热量浮起来,用中药调整它们的推拉力就能够办到,药性就出来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前者为拉力,热量少,升不起来,后者为推力,热量少,降不下去。寒无浮、热无沉则指的是病的表现,热量少的地方,必定热气浮不起来,而热量多的地方,热量沉不下去,这里指出来了如何利用药性去调节人体内在的热量分布。

气味也是一样,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这里指利用气味和味道来辨识药性,闻起来气味大就是厚,尝起来没味道就是薄,通过升降沉浮去辨识中药的推拉力。

用药规则最为独特,推力和拉力并用。推动一个器官运动,又要拉住器官不要过余运动,看起来很奇葩,其实是人体器官独特的运行规律。器官之间的运动是相互制衡的,推动一个器官运动,其他的器官都会联动,所以,推一下再拉一下,如扒拉竹篱笆,左右倒腾,中间的缝隙就出现来而不影响其他篱笆。一味拉或推,影响到其他器官就会产生不平衡,从而出现用药错误。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每一段的前两句都是病因和治疗的方法,后两句指的是药的推拉力并用,达到治病目的。

君二臣一指的是,固定两个,推动一个,如果推不动,就加重药的种类,用两个去推动,变成君二臣二。说明两个问题,推拉的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如果加大用量,毒性变大会损害身体,如果变成两种药去推动,推动力增加而每种药的毒性都在限定范围内,也就达到了用药安全目的。

用药后的独特现象就是产生玄冥。这个很好理解,正常行驶的汽车,突然加速就有推背感,而突然减速就有失重感,加减速度之间,人都会产生玄冥现象。中药推动器官运动也一样,快与慢的落差就会出现玄冥,中医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中药发挥作用的表现,反之,没有产生玄冥现象,多表现为中药没有起到治病作用。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但确确实实有科学道理与依据。

从中药推拉力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定位,再延伸到药性、使用规则及使用后的反应,我们可以产生全新的思维突破。中药就是来自于自然的,经过熬煮后服用,能够引起人体器官运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中医学经过精准搭配,用于调节人体器官运动,达到消除疾病,保持人体健康目的。

来自于自然,将中药与西药区别开来,不是人工合成,也能够为人体排泄出去,不会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西药很忌讳谈论这个,因为残留就会出现,治好了这个病,其他更难治疗的病又发生了,与手术很成功,只是人死了,无法自圆其说。

引起器官运动既是药理也是毒性。人们对毒性的认知,不外乎服用以后,引起心动加速或减慢,神经兴奋与衰弱,消化系统的呕吐与下利,皮肤有汗与无汗,呼吸的急出与缓慢等等症状,从而将之视为毒性。科学的依据在于,人吃任何食物都会引起器官运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学会食物的搭配,不同的食物,产生的推拉力相互抵消,毒性也就消失了。如果长期偏食,推拉力失衡,自然导致疾病的产生。用点不常见的东西去纠正,看起来有点不合符常理,还合符科学。

毒性是中药表现出来的特性。中药的本质是对人体器官产生的推拉力,通过服用,打破了人体器官运行的平衡,触发人体的抵抗机制,以排除环境变化或饮食不洁导致的伤害,符合自然界一切生物生长的规律,科学性毋庸置疑。

人生病了,器官运行失衡,用中药恢复平衡,就是中药的药理。其中,外邪引发的寒和热是能量,可以中和,相互抵消,也可以通过水排泄,比如痰、汗水、出血、眼泪等排泄。而食物引发的伤害,只能够通过大小便排泄掉,因为食物都存在残渣,毛细系统无法通过。

开胃和排泄,不仅是中药发挥作用的依据,还是治症的思路与方法。外邪入侵,人体需要产生更多水去排泄,而水多会伤及脾胃,所以护住胃,病就不会发展了,依靠自身的抵抗力消除入侵,短时间内病就好了。一般伤风感冒全是这个原理,而这就是相克的治病原理。同样,得了癌症,胃口全无,大多数药物都不起作用的时候,用散剂先把胃口打开,开口吃东西,人就有抵抗癌症的基础。再看排泄,能够排泄,人就救回来了。神秘的中医,用科学解释,很简单。

中药是一个系统协力工作,与西药完全不同。每一味中药的药性都是单一的,一个病需要多味药配合才会发挥作用,而中药就那么几百味,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优势。西药都是单一对应的,一种药医治一种病,病在无穷的变化中,药的研发也得跟上,跟不上就会让病患者在等待中绝望,惨无人道。

三、突破《神农本草经》的思维创新,将为中药学开辟广阔的空间。

突破《神农本草经》以后,中医学就全面迈入了科学的行列,对全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的同时,就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前景非常广阔。

用科学仪器去检测与验证人体的阴阳五行,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产业市场,作为中医学的发源地,无论是知识产权还是产业发展,都具有先天的优势,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

依据科学建立起中草药的鉴定标准,无疑会对东方农业产生深刻影响,在粮食和畜牧业均不占优势的前提下,走中草药的特色现代农业道路,必将全面摆脱农业的积贫积弱现状,就此成为地球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生不息。

产业支撑的中医学教育,将成为世界的顶流,与其他顶流并驾齐驱,为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同时,民族才会变得伟大。

东方子民,凭借这一巨大产业优势,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平等地享受劳动带来的财富,过上富裕的生活。

科学解释的阴阳五行,将为东方文化注入全新的内容。相克指的是出现问题以后,用相克的原理解决问题,演化出来的东方哲学是中庸,避免发生问题。然而,世间万物发生联系的起点是相生,即一个事物的发生必然引起另外事物的发生。当我们不确定另外会发生什么事物的时候,避免问题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产生问题。产生问题以后再去解决问题,让人类付出巨大成本,花钱买教训永远都是傻事。人类生存于这个星球,彼此之间能够为对方做什么?这就是起点与前提。彼此的互换是物质基础,长久的互换就是文明与和谐。一味的怜悯、索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问题更加复杂。人如此,国家也如此,宗教更如此。

结束语

现代服务业指引中医学冲破玄学的迷雾到此为止,再深入下去就涉及治症,违背服务理论创作的初衷,指导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是替代。大众的参与是一切服务业的核心,而科学是大众接受并参与的起点。中医学如果沉湎于几千年的辉煌中而不能自拔,既悬不了壶,也济不了世,这才是中医学最大的悲哀。

寄希望于东方最大的传统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理论的引导下,突破思维的障碍,步入科学的殿堂,顺利走入现代服务业的行列,护佑东方的子民走向辉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5-17 16:29: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