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自利:本质与意义
谢永侠
自利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有效地驱动和影响着经济活动。如果自利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不起任何作用,那么投资、生产、交易等等必将停止。
自利始终是经济人的核心,也是一个极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经济学假定经济人是完全自利的,而反对者则举出种种证据说明人并非完全自利,有时是利他的,这显然是人们没有真正明确经济人的范畴,从而导致人们从整体人的自利界定经济人的自利,结果得出社会人、伦理人的反自利来。但如果放弃整体人,单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界定,自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澄清经济人自利概念的本质与属性,并同时区分了自利与利他、自利与自私及其作为自利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一:自利与利他
“经济学‘理性’的第一个涵义是‘人的自利性’假设”。(汪丁丁语)自利,又可称之为利己,本指有利于自己。但对如何有利于自己却有不同的解释。举一个例子:有人有一些货币,一种使用方式是用来购买供自己消费的消费品,吃喝玩乐;再一种使用方式是把货币捐给福利事业,且没有商业性目的。这个人的行为从利益的指向来界定,前一种被世人称之为自利或利己,而后一种情况则被人们称之为利他。然而,部分经济学家却说后者同样是一种自利,也就是说,它同样能够让当事人获得某种满足,是一种开明的自利。
但是,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开明的自利与前述不开明的自利是完全的不同的两种满足方式。一种是直接满足:由货币的效用--购买美食享用所导致的效应,如果没有这个效用就无法产生效用引起的美食效应,如没有粮食就无法满足自己的饥饿需要;而另一种则是间接满足:由效用导致的间接反应,比如靠利他、回忆等,把货币捐献给别人,那么,自己就得不到货币效用的满足,也无法购买粮食来满足自己的饥饿需要,而只能得到一些超越自我的精神享受,如罗宾斯所谓:“度暑假得到的满足,就不等于回忆暑假得到的满足”。开明的自利是靠一种自我实现的精神力量而产生的,并不是财富本身效用的指向。很显然,从财富的指向看,开明的自利与不开明的自利内涵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自利。不开明的自利效用指向自己,而开明的自利效用则指向别人。
因此,我们很难用一个词——自利或利他来描述上述两种情况,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两种相反的情况就会被当作同一个概念来应用,就会造成概念不清。科学发现的规律要求我们“遇到矛盾,一定要找出差别来”,而并不是掩盖不同,淡化矛盾。我们以效用能够直接满足自己为自利,而直接满足别人的则是利他,因此,人们通常把那种开明的自利称之为利他。
明确区别上述概念后,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既不可能完全利己,也不可能完全利他。比如,一个人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拼命地挣钱,其行为是利己的;但他的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则是利他的。我们界定利己或利他并不能对某人,因为,人们在此时此事可能是利己的,而在彼时彼事则可能是利他的,或者说在此时此事是利他的,而在彼时彼事则可能是利己的。全部准确地界定一个人是利己还是利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说利己或利他应当就事论事,而不能直接说某人是利己或利他的。
人们所批判的就是狭义的自利,而不是开明的自利,如果是开明的自利的话,那么人们就没有那么多愤慨之心了。
二:目的、手段与理性
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摘自:合理利己主义评析},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动机。由于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的行为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人们有利己需要时,人们都会采取利己手段,比如,饥饿感会使人们产生寻找食物的自利行为,对财富的需要会使人们拼命为自己挣取货币等等;而人们的需要并不完全都是利己的,有时也有利于他人。当人们产生利他需要时,人们就会采取利他手段。比如,在当子女饥饿时,同样饥饿的父母会把不充足的食物节省给孩子;爱情的需要使人们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荣誉的需要会使人们把钱物捐献给慈善事业等等。
其实,财富的需要和应用并不是一回事,财富的应用并不只属于经济人范围,它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伦理的、宗教的、社会的。比如,你有部分货币,如果你投资于企业,你是为了给自已创造财富,那么你这种行为就是经济行为,但你用来建造庙宇,这就是宗教行为;如果你用于总统选举,那么你这种行为就是政治行为;如果你留给给孩子做遗产,那么,这就是伦理行为,如果你捐献给慈善事业,那么,这就是社会行为。可见,人们的目的与手段并不一定是完全统一的,人们可以把经济作为手段,挣取财富去满足伦理的、社会的,甚至宗教的目的;但同样也可以利用社会、政治,甚至宗教手段去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
由于人们行为的复杂性,其一个完整的活动往往由一系列小的活动或行为所组成,大活动的利己行为中可以有小的利他行为,大活动的利他行为中又可以有小的利己活动。因此,对某人的行为定性我们并不能够简单地从其某个具体行为或活动来定性,更需要从其活动整体的终极目的来定性。为慈善事业捐款,简单地看,是利他的,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却乐善好施,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为慈善事业捐款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能够达到广告效用,其最终目的尚是自利。降价售货是利他行为,但降价后整体收益并没有降低,薄利多销则是一种经营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得收益最大化。
从经济活动的整体事件来说,经济人不可能是利他的,由于经济人属于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角色,因此,其目的是为了自己创造财富,利益方式必须是自利的,如果没有此自利,不是为了自己谋取财富,就不可能称为经济人。为别人谋取财富则不是经济行为,如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政治行为,为法轮功募捐则是宗教行为,给孩子盖房子则是伦理行为,给邻居帮忙则是社会行为等等。当然说其为自己谋取财富,并不是说此人的财富不能用于别人,前文已经说明这样一点,财富的应用不完全属于经济人范围,经济人特指为自己创造财富的这一特定行为的一系列属性,超越这一行为就不是经济行为。
自利是经济人的本质,但并不是说经济人不存在利他行为,只不过是对于经济人来说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斯密有段名言:“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互相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这段话恰好说明,利己是目的,利他则是手段,先要运用利他这手段,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陈其人:《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P27)其实,社会化生产大部分都是利他行为,为别人生产用品,但我们要明确利他什么时候都是手段,自利才是经济人的真正目的。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经济人的行为目的并不等于人的行为目的,因为经济人的行为是特指人的经济行为,而人的行为则可以包括人的宗教行为、政治行为、伦理行为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的目的不一定完全是为了谋取财富,但当人们谋取财富时必须是自利的。
三:属性与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存在着对‘自利’的禁忌。这在经济生活中就反映为对谋利活动、金钱的仇视,把谋利行为视为破坏社会秩序的根源,把商业视为狡诈阴险的活动。”[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1998.2,第2页]经济人自利,历来是人们批判的焦点。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的自利属性后不久,就不断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十九世纪初,西斯蒙第最先从伦理学的视角向斯密的《国富论》发难。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大部分是精神科学”,必须注重人的道德情感,因此,他总是以深厚的伦理情怀审视经济人观念,抱怨它诱人追逐“私利”,而“私利”则“促使人去抢夺别人的利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的历史学派则对经济人观念展开了更系统的伦理批判。李斯特指责斯密的《国富论》是“使最冷酷的自私自利成为一种法则”,是“以店老板的观点来考虑一切问题”的学说,是一种“将国家与政权一笔抹杀,将个人利己性抬高到一切效力的创造者的论调。”
其实,这种对自利的批评多少是有点走偏的,自利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及其动机或一种社会现象来说是动词或名词,都是中性的,并不存在冷酷和自私,并不含有价值判断的感情色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扈中平曾经说过:“利己在理论上首先是一个中性词,它既不必然意味着善,但也不必然意味着恶。……如果不能获得某种利益,如果没有任何好处,人就什么也不想去做,既不会去创造真善美,也不会去制造假丑恶。……至于利己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是导致真善美还是更可多的是导致假丑恶,……取决于利己的手段与利己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的方式,人们并没有给予自私的坏名声,通过自利的经济手段换取的财富我们应用于宗教的、社会的公益活动反而受到赞扬。陈嘉庚通过经商(这是自利的吧)挣取的财富,用来捐献给家乡建集美学校、筹资建厦门大学,但有几人说陈嘉庚是自私的。
自私是形容词,是对自利属性的描述,一般是指那些不择手段谋取财富的人,他往往被冠以不道德、卑鄙之名。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经济人中存在一些卑鄙小人,坑、蒙、拐、骗无所不为,但卑鄙、自私并不是经济人的属性,而是社会人的属性。很显然,“用正当的手段去取得利益和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攫取利益会导致善、恶两种不同的社会后果,因此,对某种行为的善恶评价,并不取决于人是否利己,而是取决于所采取的手段。”[“关于利己问题的理论思考”,张中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自利的手段有很多,生产、偷盗、抢劫、强占、索贿等等,而经济人的自利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投资、生产、贸易等等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这被人们称为合理的自利。
经济人必须是自利的,没有自利,就没有经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9:37:1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