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微观经济框架实质上忽略很多制度上的因素,比如寡头模型中忽略了寡头之间的非合作,不存在信息的藏匿等等诸如此类,然而微观的本质上是按照个体理性进行经济决策的,单个的行为往往是理性,无可非议的,然而个体理性并不是和市场理性相一致的,个体理性往往忽略了市场理性。 比如就拿科斯定理来说说,科斯定理假设本身就过于苛刻,就它意义来看只是为了论证市场的效率在内部化后仍然有效,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且交易费用为零即可。其实这本质上来说假设苛刻性恰恰证明了诸多经济现实问题中微观经济的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理性模型不符合现实。因为个体的利己动机是不考虑外界主体利己的,虽然每个人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但是整个市场不是个人理性叠加,市场失灵存在一类市场失灵的因素不是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与公共物品的所致,存在一类失灵因素是个体理性所致,而这些个体理性与市场理性的冲突性最终必将要被制度所规制,也就是从制度分析上将个体理性与市场理性要么作一个折中,要么就纠正个体理性行为的缺陷。
对于个体理性的缺陷其实从市场失灵的四大基本因素上看实质上是一致的,比如说之所以出现外部性造成了个体成本很小,而社会成本很大行为本质上个体理性决策中个体应该按照最优的生产方式生产,即是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垄断高价实质上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所形成的垄断高价,使得有部分处于AR(d)曲线上的消费者购买不到自己想要的消费品,最终形成了deadloss纯损三角形,对公共品而言正是因为公共品的非排他性造成了“搭便车”(free rider)行为,而公共品只所以不能提供正是在于公共品的提供市场上作为每个分散决策的个体的私人行为不会做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对于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旧货市场”(lemon market)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行为就是信息蒙蔽,消费者对卖者的不信任,而作为个体理性的人不会做那种不符合偏好的第三公理中“非饱和”的行为,至多所出的价格只能按照中间价买卖,而作为信息优势的卖方则会按照最劣等的车子卖出商品获得利益。
此上分析了市场失灵的本质,就在于微观基础性假设个体理性所决定,然而市场往往在这些假设又是配置有效率,孰不知这些不过是那些西方经济学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形而上的类似经院哲学般的经济学。从现实解释力上看对当前的经济形式解释力非常有限。
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即便在微观基础上的古典宏观经济的内在局限性。古典的两分法是将整个社会产品非为实物市场与货币市场,围绕着萨伊定律认为市场出清是自然而然的事。而货币不过是一层面纱而已,为此举个例子说明其荒谬性。农民生产粮食只关注的是物价,当粮食行情看好时,农民伯伯对未来有好的预期,每个农民将扩大生产,从农民的角度看是个体理性的表现,而忽略了个体与市场之间的交互作用,扩大的粮食的生产行为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实物市场上供过于求,粮食的价格出现了大跌,造成了大量的粮食的卖不出去。对于整个市场上物价P与产量Y所构成的名义产出行为PY也许并不是像实际产出样增,多扣除了物价后也许仅仅是实际产出的不变,而是造成了农民的生活品质的下降和生产上的过度浪费以及糟糕的对未来的市场行情的预期。经济的表现又避免不可波动了。
一点学习体会,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