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慈悲”是佛教的根本】
【前言】
经常听到很多人认为佛教的根本是智慧,或是戒律等内容。而实际佛教的根本是慈悲,而且尤其是在具体修行方面,慈悲更是一切的根基。针对不同的意见以及与很多朋友的辩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东西,始成此文。
【第一】先说有的朋友提出的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又称八圣道。即:
(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
(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3)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
(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以上内容说明——
1、八正道的内容没有错误。这一点不用讨论。
2、八正道的排列顺序不代表修行的次第。否则“正精进”以前的那些就不需要“精进”了?所以这个次序与修行次序无关。
【第二】“三学”的内容包括八正道,而且“三学”明确了修行次序
“戒”才是第一步
三学:又称戒定慧三学,或三增上学。《佛教大百科全书》《佛教大词典》等皆言“三学可以说是统摄所有佛教修行内容的总纲,任何修行法门都可以归属于三学之下”。
《长阿含经》卷八《众集经》、《般泥洹经》卷上、《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大般涅槃经》卷十七、卷二十九、《佛藏经》卷下、《本事经》卷六、《十诵律》卷十、《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四分律》卷五十八、《摩诃僧祇律》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一、《俱舍论》卷二十四、《集异门足论》卷五、《显扬圣教论》卷六、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庄严经论》卷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有专述。如以三学来论八正道,则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就是慧学,正精进则贯通三学。
以八正道及巴利《中部》三十九经所述十七修行次第来谈三学的具体内容。首先谈戒,戒告诉我们要善自摄身──身口意的净化,亦即是严持十善业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恰好与之相同。如果心术不正,心存邪念则举止不正,意志随之纷扰不定,良心必受谴责,意志怎能安住不动呢?为恶不善以后,心灵的不安永无休止,内心悔恨交错,并恐惧那份即将到来的非难与惩罚。所以为了心灵的宁静,免于焦虑不安,行者必须远离恶口、恶行等不正举止,住于正语、正业等中道德行。
由以上可知,“戒”才是修行的第一步,而“戒”恰是培养与表现、规范慈悲的具体形式。
1、戒、慧是两种内容,如果“戒”属于“慧”的范畴,则“三学”当言“慧、定、慧”,而言“戒、定、慧”,说明“戒”、“慧”不同。
2、以戒而定、依定生慧,这是佛教界无论南传、大乘或是金刚乘的一致认同。那么从修学次第来说,戒是第一步,既然“戒”与“慧”不同,则“戒”应另属。
3、“戒”的内容,与慈悲的内容一致,但戒更加扩大的其内容,慈悲多指对修行者众生而言,而“戒”包括了这些,同时也包括了对自己而言的言行规范。所以“戒”属于“慈悲”范畴。
【第三】从轮回业报的角度说
轮回业报,是佛教的基本观点,也是印度诸学说的基本认同,所以关于轮回观点与业报观念,可不必过多讨论。
1、首先,善行造善业,善业得善果,可于今世得果报,也可于来世得果报。
2、智慧的行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智慧行”可以造“善业”,也可能造“不善业”。所以“智慧行”与“善业”无直接关系,与“业”尚无直接关系,则与轮回间的果报更无直接关系。
3、“慈悲行”肯定造“善业”,这一定是佛教的道德理论基础,也是印度除“顺世论”以外诸学派的一致观点。所以“慈悲”可造“善业”,“善业”可生“善果”。
4、今世之行带来来世之果,一个有智慧的行恶者来世可能会下地狱,反而不会导致更好的修行结果,因为地狱的环境肯定不会比今世人间的修行条件好。
5、一个慈悲而无智慧者,来世肯定能获得更好的果报,其对修行的有利方面一定比今世要强,所以智慧,可以通过这种累世的有利条件的积累而渐次获得。但“有智慧之恶者”则正相反。
6、由此可见——
有慈悲而目前无智慧,则可以通过累世修行而逐渐获得智慧,只是时间稍长。
有慈悲而目前也有智慧者可能于当下成佛。
有智慧而无慈悲,则连“善业”也不一定能造,轮回之处尚且不定,更不用说成佛。
【总结】
1、大乘始终以慈悲为首要,所以大乘佛教不必过多讨论。
2、南传佛教主以“三学”为修行次第,八正道为具体内容但不是修行次第,则第一学——“戒”本身就是慈悲的一种具体化。因为慈悲只有具体化为言行才叫慈悲,只有想法而无行动的,只叫“幻想”,所以慈悲必然是有具体外在言行的。所以南传佛教仍是“慈悲”为先。
3、依金刚乘,则对慈悲之重更强调于大乘,几乎所有为上师者皆言“唯慈悲为佛教”,补充一点:有人认为经是佛说,依经不依师,那只是以自己的门派观点考查其他学派的修学方法的言论。应该以不同派别自己的方式考查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待其他事物。
4、依业报轮回观点,完全可以说明只“有智慧而无慈悲”是不可能成佛的。但只有慈悲而目前尚无智慧者,则短时间内也不能成佛,但不会影响到以后获得智慧,而且这种慈悲对以后获得智慧是有帮助的,所以从长远的时间——即多次轮回的角度考察,是完全有时间有不断加强的有利于获得智慧的条件下完成智慧的获得的。
所以说,智慧虽是解脱的必要前提,但慈悲则是“通向解脱的智慧”的必要前提,所以从整个修行内容与过程来说,慈悲才是根本基础与前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的根本就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