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观点:
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要素是人,尤其是人才。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载体,创新链是新质生产力动力来源,资金链是新质生产力的投入保障,人才链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国与国之间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竞争。应依托“三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平台聚人才,集聚人才主体力量。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需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链。既需要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需要大批量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既需要优秀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也需要高水平金融人才。其中,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是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的核心力量,美国政府认为STEM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对于基础科学研究,国内仍面临着人才短缺,一方面,高工资就业为导向导致大量一流人才流向高收入行业,而科学研究行业不具备高收入特征,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各种留学政策,吸引中国一流学生出国留学并留在这些发达国家,人才流失严重。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的关键人才是卓越企业家,围绕创新链构建人才链的关键人才是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围绕资金链构建人才链的关键人才是优秀金融家。另外,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各领域各行业各层次都有相应的人才,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岗位上做出优秀贡献的都是人才,不能够仅仅以政府赋予什么样的“帽子”才是人才,曲解了人才的内涵和外延。
构建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一是人才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要改变对人才的局限性认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市场涌现出来的人才,不单纯是政府认定的人才;过多的人才“帽子”还容易扰乱人才市场秩序。把是否有“帽子”和是否是重点高校毕业生看作是人才,忽视了人才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二要高度重视STEM人才培养。毕竟STEM人才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强相关性,也是已经被发达国家证明了的事实,中国在STEM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的培养。三要高度重视企业家人才,因为企业家是整合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融合的关键人才,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四是充分发挥院士的战略性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者和攻关团队的领军者,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学根基的奠定者和技术主干创造者。五是要引导各类领军人才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各类人才大军解决产业链关键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六要大幅度改革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只有从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才能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