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说来,博士后,是我们这里的学术骨干。”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项目副主管,Levi.Watkins.
“只要在当前的工资能继续吸引合格的人,我们凭什么和市场过不去,给博士后涨工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某负责人。
引言
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工科教育,美国的理工科博士培养的是世界顶尖的科研人才,然而这些人才的就业却也成了问题。四月份Nature杂志集中讨论 了博士过剩的问题,引来广泛关注,其实博士生的就业难题由来已久,毕业后大多进入低薪临时的“博士后”岗位,和找不到工作所以多在学校里呆几年一样,是就 业困难的表现。
2005年新毕业的理工科博士中,55%的人进入博士后岗位,而1985年,这一比例是46%,他们的工资不到非博士后岗位的一半,甚至低于理工科 本科生的平均工资。 有人说,博士后训练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做科研,因为博士后训练已经成了进入学术界工作的必备条件。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学术研究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大家 都是边干边学,为什么大学不能给这些博士生直接提供一份正式的教职,让他们边干边学呢?
因为负担不起。过去30年,美国的大学大幅扩张,收入也增加不少,但供养一个正式教职实在太贵了,长期的高薪合约,配套的研究设备,各种保险……负 担不起,不如雇低薪的临时工。从1985到2006年,美国高校中全职教员的数目增长了26%,但博士后岗位增长了多少呢?269%!从8700涨到了 23400。而在博士后最盛行的生命科学领域,博士后人数已经占到了高校科研人员总数的63%(这里不含博士生,他们还被算作学生)。
这些博士后是美国科研的中坚力量。现代科研,以实验室为单位,互相竞争。教授像企业家,负责申请钱,买设备,雇人;博士后和博士生像打工仔,领工 资,干活,出成果。这里资本和劳动力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没有老板的钱和设备,做科研根本不可能;而大批博士后日以继夜的工作是老板们争夺科研基金的后 盾,没有他们的成果,老板们不可能在激烈的基金竞争中胜出。2007年,对美国6000多名拿联邦ZF资助的老板的调查显示,他们将近一半儿的工作时间, 都用来管理实验室,包括写基金申请报告,管理各种项目等等。
然而,在科学研究突飞猛进中,博士后们也陷入了困境,在人生最黄金的时段,挣很少的钱,一年一年的熬下去。慢慢地,临时的短期博士后训练从两年变成 了四年,从四年变到了六年……1980年,美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中,第一次独立拿到联邦ZF资助项目的平均年龄是37岁,2006年,这一数字是 42岁。
辛苦六年,拿下博士,紧接着又是四五年博士后,耗掉了生命中最黄金的时段,只挣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而博士后结束进入学界拿到教职的概率年年下跌。不奇怪,90年代后期美国进入博士后岗位的人中,22%表示选择该岗位只不过是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
博士后们么,科研梦碎了么?这机制,怎么能持续下去呢?
没问题,因为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来了。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不走了
博士后人数大增,工资却连年走低,不用懂经济学的供需分析,也知道这是因为供给人数增加了。
拿数学家举例子吧,20多年前,数学家的日子是很好过的。毕业不用修炼博士后,只有很精英的博士生才选博士后,多训练两年后,进入美国最顶尖的大学 执教,那时博士后是很光荣的,是学术明星。天有不测风云,中国改革开放了。1985年开始,大批中国人涌入美国数学系和统计系,于是90年代初期,数学家 找工作开始困难,毕业后修炼博士后的比率翻了一翻,金光闪闪的博士后头衔大大贬值,成了不得已的选择。美国数学家日子开始不太好过了。屋漏偏逢连阴雨,苏 联解体了。1990年后,涌入美国数学系和物理系的来自东欧中欧的神秘天才们数量增长了365%。于是到他们毕业的90年代中后期,数学系毕业生更加难找 工作,选择博士后岗位的比率再翻一翻。两次事件之后,选择博士后的人数从最初的大约10%到了90年代末的大约40%。
现如今,美国本土培养的理工科博士中,一半儿都是外籍人士。这本来也没什么,外国学生嘛,来念个书而已,书念完了就回国了,冲击不了美国本地劳动力 市场。可这外籍人士中,有一多半是中国人印度人和前苏联以及东欧人,他们好不容易来了,可就不愿意轻易回去了。1985年到2007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 位的中国大陆人共计51453人,95%左右都留在了美国。印度人第二多,92%都留下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前苏联和东欧人大批涌入,80%以上也都 留下了。今天,走进任何一个美国实验室,放眼望去,不是说中文的,就是做咖喱的。
这么多外国人,要想留在美国工作赚钱,必须申请工作签证,最常用的叫H1B签证,这签证限制多多。许多工作单位根本就不办理这种签证,所以也就根本 不招外国人。比如说,你念书实在念烦了,想做点儿不费脑子的工作,去麦当劳收收钱炸炸鸡啥的,对不起,没门儿。又比如,暂时没好工作,你想毕业在家宅一阵 子或开个中餐馆,对不起,也不行。一旦失业就失去合法身份了,同时没有绿卡也不允许自主创业。前些年的时候,找工作的时间上限制也紧,毕业一年内找不到正 式工作,就成黑户了,所以捡到筐里的都是菜啊。再者说,就算你找到了帮你办H1B签证的公司,这签证也不是通用的,只对这特定的公司有效,它一开除你,你 立刻就没身份。这些日子闹经济危机,听说纽约有公司裁员时都直接附送一张回北京的机票。
当然了,如果你决定毕业回国报效祖国的话,这些限制全管不了你,正如这些限制对加拿大人,英国人,德国人,日本人而言,不算什么,找不到工作转身就 回国了,此处不留爷,爷还不呆了。但对中国人印度人,这限制可就有实际效果了。祖国穷啊,一个月几千块,现在还比以前好多了,再往前10年20年,那物质 条件和美国比简直天壤之别,就算在美国作一辈子博士后,收入也比回国高啊。所以,找不到工作不要紧,总可以做博士后。熬到有绿卡那一天,就可以开自己的餐 馆了。
谁有绿卡啊?
说了半天,不过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外国博士(不是每个人),去博士后岗位是不得已,不是为科学献身,不过是为了留在美国混口饭吃。他们如果有绿卡的话,早跟实验室拜拜了。
然而,真是这样么?
还拿中国人举例子。同样的中国人,毕业于同一专业,有人有绿卡,有人没有。我对比这两组人发现,没绿卡的人毕业后选择博士后岗位的比例要高约12个百分点。
这个差距似乎很有说服力,足以说明绿卡的威力。然而,仔细一想,就知道这是拿苹果和桔子比,没有意义。想想吧,同样的中国留学生,那些毕业就有绿卡 的人,只占不到10%,这些人都是特殊人物,属于有背景有故事的人,而这些背景和故事就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可能去选择博士后。所以,只拿有绿卡和没 绿卡的人比较,比出的差距不是绿卡的作用,而是背景的作用。
那么,有绿卡的人有什么特殊背景和故事呢?
美国绿卡政策白纸黑字,严格执行。一种是在美工作多年,得到工作绿卡,但上学不算工作,所以这一条对绝大多数留学生都不适用,他们不太可能在博士毕 业前就在美国工作多年而得到绿卡。另一种快捷方式是和美国人结婚。然而和美国人结婚的绝大多数是女人,而且多半是社交技巧和语言能力都出众的女人,这些能 力本身就决定了她们多半会选择和人打交道多的工作,而不是呆在实验室里。所以,这种绿卡的持有者,不去博士后,原因可能并不在绿卡本身。而是性格使然。还 有一种拿绿卡的方式是有直系亲属是美国公民,这种人一般和美国社会关系深厚,社交网络远大于普通留学生,找博士后以外的工作也容易,所以他们不读博士后, 可能是因为人脉广,而不是因为有绿卡。也有一种“投资绿卡”,就是在美投资百万美元,创造10个以上就业岗位,全家就都有绿卡了。这种人不用说,不是富二 代就是官二代,和平民百姓没有可比性。
所以,真想建立绿卡和博士后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除非能做实验,找一帮人,随机发放绿卡,看见那些拿到绿卡的人,立刻就和实验室拜拜,才有可能建立这种因果关系。
然而,这样的实验是不可能的,天上怎么可能掉绿卡呢?
直到天安门一声炮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