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工人收入只有资本家的不变资本支出,于是,套用到GDP上,就会得出工资收入占比畸低、大头被企业经营者所得的结论,然而,看一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现居民部门为净债权,而企业部门为净债务,理论与现实矛盾。
西方经济学货币主义鼻祖弗里德曼根据自身观察,发现个体的储蓄存款可以自由提现、转账,于是推而广之,得出M2为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再根据MV=PQ=GDP公式,当V与Q不变时,则M与P成正比,即通胀为货币现象。以M2代替M,则M2越大,通胀越高,因此人们越发担忧货币越发。但在现实中,M2越大,反而迎来了通缩,这就是所谓货币消失论。传统经济学对此只好改变假设,认为V变慢了。但这又与弗里德曼的一贯持有的V不变观点相矛盾。
不变资本、M2是横亘在经济学的两大黑箱,造成诸多混乱与矛盾,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经济学只关注实物循环,且将投资品视为最终需求,不能形成完整的货币循环理论,无法理解货币发行与运行规律,没有找到宏观投资必然亏损与债务累积的机理,从而不能科学解释经济世界。
新宏观通过构建产业树模型,完成货币的宏观闭环,将货币流分解《新宏观:金融周期的量化与储备需求去周期方案,P115》,得到中间品(不变资本)的货币支出流向中间各级企业工人工资收入与中间各级企业利润收入,把它们与顶级企业的收入相加,就是全部的国民收入,并推得宏观投资必然亏损规律,由此解释了大企业倒闭的普遍性。
更进一步,通过纠正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流量与流速,完成货币流的合成《新宏观:金融周期的量化与储备需求去周期方案,P122》,得到月度GDP公式,它统一了货币乘数、投资乘数、费雪公式,并以此为基础量化了金融周期,解释了M2形成机理与市场经济金融内在不稳定性。
由于货币循环的建立与明晰,使得经济学由实物经济时代的新古典进化到货币经济时代的新宏观,摆脱了新古典无法解释市场经济的理论困境,实现了经济学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