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57 1
2024-08-26

                                   112    存真原理



语言意象力存真原理即是语言文本记录真实的世界事物信息,传承后来者阅读获取知识真理、真相等等。对于意象的感受和体验,需要心灵、意识、思维做出真假值的判断,从判断中获得精神或情感的享受,或作为知识贮存记忆中,或者根据真假值的判断在行动上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活动。

语言的使用者语言意象性质决定了语言既可表真,也可表假。一个言语活动是为了表真或表假,是由言说者的目的和意图所决定。但是,表达式真假值并不等于意义有或真或假的性质。因此,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弗雷格、罗素、克里普克)和真理论的意义理论(戴维森)与意义的属性是不相容的。

语言意义的现状是有三种意义论,一是语形学的意义论,二是语义学的意义论,以现代逻辑语义学为代表;三是语用学的意义论,以皮尔士、杜威、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为代表。

意象力是对语言意象的感受和体验,意象感受和体验包括真值和假值在内。不过,有的是明确的真值的感受和体验,有的是明确的假值的感受和体验,还有的是不明确的或真值的或假值的意象感受和体验。真值的意象感受和体验包括三大类型:一是物理学的公式定理,它们是经过反复实验室证明的,具有真理性知识;二是经验的判断,不同生活阅历的人会有不同层级的判断能力,如对日常话语真假值的判断;对公文书的诚信度的经验判断,等等。判断就是一种对语言意象的感受和体验的表达方式。三是逻辑的推断:逻辑推理、判断  但是形式逻辑的范围是很有限的,当然,数理逻辑除外。

语言哲学的“意义”问题,主要是由于语言具有表达真的功能,同时也有表达假的功能,这社会语言现象产生的。语词的含义是真值的,无虚假,换句话说,词义是确定的、不变的,具有真值。如果语词没有词义的确定性,语言就无功能可言。由于要区分语义与意义,就要有一种标志,这个标志就是词与句子的区分。因为一个词有它指称相对确定的对象,它是真值的,也许一个词有多个含义即指称多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这种确定性是“言语社团”用辞典的形式固定公布的。因此,词义是确定的,词义具有确定性。但是,词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如在辞典中,在记忆中。要进入描述事物、事态、事件的状态中去,就成为句子成分。句子的意象结构决定了句子表达具有或真值或假值。

语句的九维体意象结构决定了它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它与外部的联系也是复杂的。


文本记录是语言形式的知识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各学科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文本记载传承下来的、积累起来。然而,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就是没有语言意象力的人。文本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所以,文本记载的知识真理性是一种人的类的意象力。

我们在第一章讨论了物象是通过感性(感官)、理(智即思维)性和直觉认识活动获得的事物信息在心灵意识记忆思维中形成的实在者样态;在上一节讨论了语词的指称和意义是由物象转换而来的。这样,语音文本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物象即事物信息的一种外化的表达。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获得的事物信息都必须是以物象的形态贮存在头脑中的,事实上,语词记忆思维活动是大量的,或者说在多数人看起来是主要的方式,以致于在长久的年代里,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家们忽视物象、物象思维的方式的存在,至少是研究不够的。我们通过感官、理智和直觉获得事物信息以语词表达,或通过听、读语词,并以语词方式贮存在记忆思维之中。这样,语词就成为了事物的承担者、载体,人们运用语词可以不顾及事物的“秩序”,任意地“停放”、“ 安置”和“排列” 事物。因此,我们可以抽象出语言意象性质,语言意象性质应当集中体现其功能,是能够解释其功能是如何发挥的,能够作为区别物象信息与语词信息的差别的特征,并具有由物象向语词转换的结构。

人们为确立一种克服语言意象性质带来的既可表真,也可表假造成的与人类求真相对立的弊端,创造了形式语言。但是形式语言的应用范围有限,当逻辑语义学家将形式真值语句用于生活的自然语言时,仍然陷入困境,即说谎者悖论。比如,塔斯基创立的约定 T

皮尔士“符号三角”、奥格登和理查兹“意义三角”在整体上构成形成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意象。我们对于“语言三角”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意象。因为符形是由社区心灵意识的创造,符指是社区任意的约定,符号代表实在者而不受实在者本身时空的制约。

根据物象理论的意象原理,语词既不是事实本身,也不是事物本身。由语词组成的句子、句群言语的各种语言表达和描述,它们当然也不例外地既不是事实,也不是事物。因此,不论是从语言的基本单位语词上讲,还是在语言的整体上看,语言给予人类的东西,不是事物也不是事实,而是符号所意指的事物物象即意象。所以,在我看起来,意象就是语言的性质。如果我们确认意象性是语言的性质,那么,可以减少语言哲学中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混乱、困惑。如果运用语言性质意象来讨论真理、意义、语言的真假值等问题,其中一些难题就会迎忍而解。

由于语词既不是事实的本身,也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语言本身并不能保证它所表达、描述的事实或事物为真。所以,用语言的表达式即依靠语言自身的力量、功能,是不能确定知识真理性的。任何一种意义理论企图解决语言描述的真值问题,也将是徒劳的。

例如,弗罗格的专名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就是企图通过语词的指称功能达到求证语言真值的目的。最终却遇到弗罗格之谜,信念之谜,空名之谜的诘问与困惑。

按照意象理论,不论是专名、通名,还是罗素的摹状词指称论,都不可能达到求证语言真值的目标。语言本身虽然不具有保证其真值的属性,但是它仍然有其存真的功效。

既然语言不能给予头脑、意识、思维带来事实和事物,那么,语言的价值在哪里?是什么呢?语言具有极其伟大的功用在于,语言既能指导操作行动,也能进行纯语言的思维活动来达到对世界事物的认知。这说明语言包含有一种具有联结语言与实体的中介“物”,语言学家、哲学家对此称之为语言的含义、或意义、或语义、或思想、或讯息等等。然而,能够准确阐明这个中介 “物”的概念,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显现的实体“物象”。

社会如何需要诚信,有的人认为是人的自益本性导致人们可能在某种情形之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于是便有说谎话欺骗他人为自己谋取不当之利。不容否认这是造成不诚信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不是社会中存在不诚信的全部原因。只要我们想一想人是用什么工具实现了说谎的呢?不是枪炮、也不是□头和棍棒,而是语言。那么,语言为什么如此奇特,它既能够表达誓言,又能够实现说谎欺诈。这就是语言意象性质决定的。换句话说,社会发生不诚信的事情,是由于人的自益本性和语言意象性质的配合共同造成的。

语言意象性质,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论证:

1、语言的基本单位词的含义是意指某一事物,词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事物或事实本身。但是,一个词能够使人联想到某一事物、事态。如“水”这个词是水这种物体的一个象征符号,它不能完全等同于水这种物体。因此,当我们说到、听到、写出、读到“水”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感受和体验到的是对于“水”的一种意象的东西(物象),而不是水这种物体本身。虽然,“水”这个词使我们联想到水的状态、用途、性质等。情感类的词也是一样的,如“爱”这个词,是意指两人之间感情的一种状态,但不是爱这种事态本身。当有人说“某位母亲爱孩子”,我们并不需要亲眼看到事实,“爱”这个词给予听、读者提供一种关于这位母亲爱孩子的意象性感受和体验。

2、语言的任何表达式并不是对事物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记忆思维中的事物物象转换而来的。比如感官感知的如检验报告、回忆录、时事新闻等,即便是自传回忆录,也是将记忆中关于事物、事态所形成的物象用语言形式表述出来;虚构的物象如文学创作等;想象的、联想的物象如数学、工程设计、音乐创作等。它们都超越了实在者,我们并不直接感知实在者,而是通过意象之物象来体验实在者。它只是给予听、读者提供一种意象感受和体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8-26 10:03:16

三是语言所表达或描述的信息是使听者或读者在思维中形成事物(实体)的物象,而不是接受物体本身。这就是语言描述与实物存在的区别之所在,它为实践活动的必要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也是理论作用的局限性的基础。

四是由于物象具有与实体物同一性原理,所以词义即物象具有意指(指称)的功能。因此,语言就能够再现事物或事实,呈现或交流情感信息,贮存知识,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等;物象具有与实体物同一性原理是以语言形式存在的思想理论作用的依据。

五是从语言学上讲,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词,每一个词的语义是确定的,即便是词义变样所产生的语义也是确定的,如辞典在每一个词后附注若干词义解释。词的语义的确定性是,逻辑学用来证明命题或真或假的基本前提和依据,否则,就没有逻辑学。命题假的原因并不在于词的语义不确定,或语义虚假。相反,命题的或真或假,都是通过语义确定的前提下推论出来的。由于语义(物象)具有与实体同一性但又不是实体物的性质,所以编造谎言并使一些人信以为真;但谎言并不能使语言失去其语义即物象的真。

六是意象含义中有事物物象,这是语言指导行动的依据。由于在纯意识时空中,意向性和意志将语言符号与内容进行分离,转换成物象思维,并根据事物物象呈现的事物结构、状态指导下做出肢体动作,形成人的行为、活动。

七是语言意象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作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一般的物理实体。即便是情感交流的语言,如祝福或问候语词“你好”等,也必须说出或写出,而当说出或写出时已经是语言行动了。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种结论:以语言符号形式存在的知识都是意象性质的东西,一切知识与意识相关,即知识是在意识中存在着的,它既可能是物象的状态,又可以是语言即意象的状态。文字只不过是对意识中知识的外化,将它们固定在中介物上而已。如果读者不能识别文字,即在他的意识中不能产生这种文字语言的意象。

语言知识的真理形式是以语言表述存在于我们的直观中的,语言意象属性决定了语言既不能保证以它的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真理性,也不例外地能够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判断话语真假值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经验直观的判断,它包括常识判断和科学实验验证判断如公式定理等。比如:⑴超人会飞;⑵肯特会飞。这是一个依靠经验极易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却用语词指称意义来分析判断,因而成为著名的“信念之谜”。只要我们确认了语言意象性质,这个所谓的信念难题就是不成立的了。

二是实践。由于语言意象性质决定了语言作用的对象是人自身,所以,实践的对象就包括人,而不仅仅是物理实体;实践活动也不仅仅是科学实验、生产行为对物理实体的改造认识活动,说话活动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说话活动就是改造人的活动,教育改造人的活动就是改造社会的活动之一。

三是逻辑推断。虽然形式逻辑是用语言进行的,但它是借助于一种有别于日常语言的形式语言。在实际上,形式逻辑是以经验直观为基础和理智为条件的。并且,形式逻辑对于判断话语的真假值的范围很有限,完全不是逻辑学家自誉的那种情形。日常语言才是人类语言活动的主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物理学知识不能通过形式逻辑获得,也不能由它来验证。如,真理谓词与悖论问题,就是有的哲学家企图用语言逻辑功能来解决语言表述真假值问题造成的。

一、意象力存真

语言意象存真功能的原理,就是语言如何实现超越时空记载和传递客观世界事物的真实存在的理论。语言能够超越时空记载、传递事物的真实存在,主要由文字的功能实现。没有文字,语言意象存真功能,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将严重缩小。语音不能记载,只能传递事物信息。因为语音发出即逝。而且根据物象理论,语音传递的事物信息是心灵意识中的事物物象。因此语音传递的事物信息,必须依赖于个人的记忆和理解。由于语音发出即逝,所以语音虽然能够超越时空传递事物信息,但却不能够脱离人的记忆留存在人体之外。如果一个人拥有许多方面的知识,当他死去时,其知识就随身而去了。社区就无法积累群体的知识。文字解决了这道难题。我们在第94节讨论了文字的意象结构。文字的意象结构蕴藏着它具有超越时空的界限,能够记载和传递真实的世界事物的信息。根据意象原理,我们通过阅读文本记载的语言意象包含的物象信息来感受、想象和体验一个真实的世界事物。比如

司马迁《史记》载:8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

《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

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

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立。帝□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

帝孔甲。

……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

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

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司马迁记载了夏朝自禹帝兴至桀帝亡共十七代帝王的秩序,以及夏商(汤)更替的历史事实。由于年代久远难寻实据,因此司马迁并未注明夏朝十七代帝王各自的主政时间。《史记》的真实性,不仅被中国史学家所共认,而且也是任何听读者不能和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这种历史事实是听读者不能亲知和重复的。但是《史记》的语言意象,给予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4200年前中国远古社会政治关系形态的感受、想象和体验。上述文本意象所包含的夏王朝十七代帝王嫡系更替的社会关系物象,就是语言意象存真的根据。除此外将没有别的可依赖的东西。

在科学领域,语言意象的存真性功能,更加显而易见。科学方面的语言意象存真性,是可以重复的和亲知的。它们不象上述《史记》记载下来的社会历史事实,是不可重复的。而且,科学知识的意义就在于重复性。只有重复性,才使得科学知识的价值倍增和永存。然而,用文字符号记载的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并不是观念的功能,而是语言意象的功能。洛克说:(9) “人心在自身所直接观察到的任何东西,或知觉、思想、理解等等底任何直接对象,我叫它们做观念  显然,观念论没有很好地体现事物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样态。“观念”一词没有“影像”等语词对记忆思维中事物信息表述的效果。因此,它留有休谟在事物与观念之间楔入“印象”概念的空间。但是,“影像”和“印象”都没有物象所包含的由理智和直觉认识世界事物的非直观的状态、关系、性质等。如果将不同语言符号看成是观念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不同的语言能够激起心灵意识中的东西就不是观念,而是事物的物象。因此,不同语言可以翻译,并由语言意象反思回归到事物本身,即通过实践将心灵意识对语言意象的感受、想象和体验与客观事物达到同一。例如,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表,表中列出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相互的位置及其联系,都是可以通过实践验证的。并且,科学家通常用来制造农药的元素,如氟、氯、硫、磷、砷等在周期表里占有一定区域。对这个区域里的元素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又例如要寻找半导体材料,可以在周期表里金属和非金属的接界处去寻找,如硅、锗、硒等就是。我们还可以在过渡元素中去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元素周期表的语言符号意指的事物物象包括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相互的位置、它们各自的性质、电子层排布、电子数、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等。化学家绝不会把它们当成所谓的“观念”来看待,而是通过周期表语言意象提供的元素物象信息进行感受、想象和体验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运动等。并且,按照周期表语言意象提供的元素物象信息进行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活动,能够得到物理和化学的物质体的回应。如制造出新的农药、新的半导体材料、新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这就是元素周期表语言意象提供的元素物象信息与实体事物同一性原理的例证。语言意象存真功能的原理,就是语言意象蕴含的事物物象与实体事物同一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