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语言所表达或描述的信息是使听者或读者在思维中形成事物(实体)的物象,而不是接受物体本身。这就是语言描述与实物存在的区别之所在,它为实践活动的必要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也是理论作用的局限性的基础。
四是由于物象具有与实体物同一性原理,所以词义即物象具有意指(指称)的功能。因此,语言就能够再现事物或事实,呈现或交流情感信息,贮存知识,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等;物象具有与实体物同一性原理是以语言形式存在的思想理论作用的依据。
五是从语言学上讲,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词,每一个词的语义是确定的,即便是词义变样所产生的语义也是确定的,如辞典在每一个词后附注若干词义解释。词的语义的确定性是,逻辑学用来证明命题或真或假的基本前提和依据,否则,就没有逻辑学。命题假的原因并不在于词的语义不确定,或语义虚假。相反,命题的或真或假,都是通过语义确定的前提下推论出来的。由于语义(物象)具有与实体同一性但又不是实体物的性质,所以编造谎言并使一些人信以为真;但谎言并不能使语言失去其语义即物象的真。
六是意象含义中有事物物象,这是语言指导行动的依据。由于在纯意识时空中,意向性和意志将语言符号与内容进行分离,转换成物象思维,并根据事物物象呈现的事物结构、状态指导下做出肢体动作,形成人的行为、活动。
七是语言意象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作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一般的物理实体。即便是情感交流的语言,如祝福或问候语词“你好”等,也必须说出或写出,而当说出或写出时已经是语言行动了。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种结论:以语言符号形式存在的知识都是意象性质的东西,一切知识与意识相关,即知识是在意识中存在着的,它既可能是物象的状态,又可以是语言即意象的状态。文字只不过是对意识中知识的外化,将它们固定在中介物上而已。如果读者不能识别文字,即在他的意识中不能产生这种文字语言的意象。
语言知识的真理形式是以语言表述存在于我们的直观中的,语言意象属性决定了语言既不能保证以它的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真理性,也不例外地能够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判断话语真假值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经验直观的判断,它包括常识判断和科学实验验证判断如公式定理等。比如:⑴超人会飞;⑵肯特会飞。这是一个依靠经验极易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却用语词指称意义来分析判断,因而成为著名的“信念之谜”。只要我们确认了语言意象性质,这个所谓的信念难题就是不成立的了。
二是实践。由于语言意象性质决定了语言作用的对象是人自身,所以,实践的对象就包括人,而不仅仅是物理实体;实践活动也不仅仅是科学实验、生产行为对物理实体的改造认识活动,说话活动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说话活动就是改造人的活动,教育改造人的活动就是改造社会的活动之一。
三是逻辑推断。虽然形式逻辑是用语言进行的,但它是借助于一种有别于日常语言的形式语言。在实际上,形式逻辑是以经验直观为基础和理智为条件的。并且,形式逻辑对于判断话语的真假值的范围很有限,完全不是逻辑学家自誉的那种情形。日常语言才是人类语言活动的主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物理学知识不能通过形式逻辑获得,也不能由它来验证。如,真理谓词与悖论问题,就是有的哲学家企图用语言逻辑功能来解决语言表述真假值问题造成的。
乙
一、意象力存真
语言意象存真功能的原理,就是语言如何实现超越时空记载和传递客观世界事物的真实存在的理论。语言能够超越时空记载、传递事物的真实存在,主要由文字的功能实现。没有文字,语言意象存真功能,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将严重缩小。语音不能记载,只能传递事物信息。因为语音发出即逝。而且根据物象理论,语音传递的事物信息是心灵意识中的事物物象。因此语音传递的事物信息,必须依赖于个人的记忆和理解。由于语音发出即逝,所以语音虽然能够超越时空传递事物信息,但却不能够脱离人的记忆留存在人体之外。如果一个人拥有许多方面的知识,当他死去时,其知识就随身而去了。社区就无法积累群体的知识。文字解决了这道难题。我们在第94节讨论了文字的意象结构。文字的意象结构蕴藏着它具有超越时空的界限,能够记载和传递真实的世界事物的信息。根据意象原理,我们通过阅读文本记载的语言意象包含的物象信息来感受、想象和体验一个真实的世界事物。比如
司马迁《史记》载:(8)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
《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
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
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立。帝□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
帝孔甲。
……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
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
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司马迁记载了夏朝自禹帝兴至桀帝亡共十七代帝王的秩序,以及夏商(汤)更替的历史事实。由于年代久远难寻实据,因此司马迁并未注明夏朝十七代帝王各自的主政时间。《史记》的真实性,不仅被中国史学家所共认,而且也是任何听读者不能和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这种历史事实是听读者不能亲知和重复的。但是《史记》的语言意象,给予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4200年前中国远古社会政治关系形态的感受、想象和体验。上述文本意象所包含的夏王朝十七代帝王嫡系更替的社会关系物象,就是语言意象存真的根据。除此外将没有别的可依赖的东西。
在科学领域,语言意象的存真性功能,更加显而易见。科学方面的语言意象存真性,是可以重复的和亲知的。它们不象上述《史记》记载下来的社会历史事实,是不可重复的。而且,科学知识的意义就在于重复性。只有重复性,才使得科学知识的价值倍增和永存。然而,用文字符号记载的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并不是观念的功能,而是语言意象的功能。洛克说:(9) “人心在自身所直接观察到的任何东西,或知觉、思想、理解等等底任何直接对象,我叫它们做观念”  显然,观念论没有很好地体现事物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样态。“观念”一词没有“影像”等语词对记忆思维中事物信息表述的效果。因此,它留有休谟在事物与观念之间楔入“印象”概念的空间。但是,“影像”和“印象”都没有物象所包含的由理智和直觉认识世界事物的非直观的状态、关系、性质等。如果将不同语言符号看成是观念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不同的语言能够激起心灵意识中的东西就不是观念,而是事物的物象。因此,不同语言可以翻译,并由语言意象反思回归到事物本身,即通过实践将心灵意识对语言意象的感受、想象和体验与客观事物达到同一。例如,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表,表中列出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相互的位置及其联系,都是可以通过实践验证的。并且,科学家通常用来制造农药的元素,如氟、氯、硫、磷、砷等在周期表里占有一定区域。对这个区域里的元素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又例如要寻找半导体材料,可以在周期表里金属和非金属的接界处去寻找,如硅、锗、硒等就是。我们还可以在过渡元素中去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元素周期表的语言符号意指的事物物象包括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相互的位置、它们各自的性质、电子层排布、电子数、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等。化学家绝不会把它们当成所谓的“观念”来看待,而是通过周期表语言意象提供的元素物象信息进行感受、想象和体验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运动等。并且,按照周期表语言意象提供的元素物象信息进行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活动,能够得到物理和化学的物质体的回应。如制造出新的农药、新的半导体材料、新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这就是元素周期表语言意象提供的元素物象信息与实体事物同一性原理的例证。语言意象存真功能的原理,就是语言意象蕴含的事物物象与实体事物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