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索然在2005-2-13 14:44:00的发言:[比]欧内斯特·孟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中央编辑局,2001年版。
[美]Foley,D.,《Understanding Capital》,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上述书籍人大图书馆有。
[英]本·法因、哈里·劳伦斯,《重读〈资本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国家图书馆有。
本不打算推荐经典书籍,因为贵论坛曾有网友讽刺过我这种行为,哈哈!但最近论坛上一些网友不停地围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争吵。看了他们的发言和对我的疑问,我可以判断:这里的大多数网友没有看过《资本论》第一卷,何况对马克思整个思想横加指责,真是搞笑,还有些网友看了,由于不了解马克思的论述方法,按自己的想法在强奸马克思,哈,把马克思降低到和他一样的水平,还在振振有词地、摇头晃脑地说,不能多读书、不能背书、要理解。我真不明白,不读别人写的书,如何理解别人观点,在做学问而不是考试上,又有多少人愿意背书。
还有网友声称,最好的理论就是最简单地理论,那是如邓小平的猫论,简洁吧。在一群对马克思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范畴都搞不清的网友中,如何简洁???从问的问题来看,居然还有人将人类一般劳动当作一般人的劳动,难道不是好笑;认为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剥削,所以不好应推翻,应将价值全部归于雇佣工人、什么马克思不承认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等等,如果如上述所言,马克思为什么批判蒲鲁东、为什么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那他的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还要写《哥达纲领批判》。还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先有价格还是先有价值?真是搞笑。
一直不愿意在网上批评一个人,对莫名其妙的问题只是暗自一笑,哈,现在只是感到无奈。
好在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人不多了,真正留下来做研究的全国恐怕不到50人左右,但是这才是真正的研究,才是从兴趣、学术出发,不象过去,庸俗的政治经济学者很多,混饭吃的占多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现在主流经济学到是滥竽充数的人越来越多,好!!!
顺便说一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远不是网上提到的那几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近来坛子变的很水了,开始我也很不平,不过现在已经习惯。所以看到索老大推荐书固然是好事,但是批评别人我就不赞同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是论证历史的独立性,也就是证明社会本体论是独立个体本体论存在的。这个命题估计在我们很多人看来都是无可非议的,但要仔细推敲起来却是很要命的。因为他涉及到了社会存在和个人存在的一个终极目标问题,很多问题都是围绕着个命题延伸出来的。
现在坛子变水了,我觉得就其原因就是在于对社会本体论感性认识变得模糊了--或者说现象化了--这样就很容易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看马克思问题。
索然老大说的真正的从事马克思研究的人,我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标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但从公众关注的态度看,我觉得人们很少从社会本身的角度去考虑历史了。因此非政治化的从社会本体研究历史的马克思理论,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小众”的东西,逐渐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大众的概念体系。不再是大众化的了,我不觉得这是衰退,反而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民主自由的进步。
只是,我们的社会还没进步到理性的包容小众兴趣的时候--所以,当务之急,是让这个小众群体以一种出世的方式离开大众的干扰。
因此,老大在这里公然批评别人,我觉得是毫无意义的,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攻击。不得不花费精力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体系之间进行辩护。如果老大认为在两个概念体系之外存在一个客观的或者学术的方法论能够作为两个概念体系进行沟通的桥梁的话,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幻想。抛开客观上这个方法论是否存在的问题--仅从主观上讲,老大批评的这些人恐怕,所遵循的方法论都是一种源于自我体验的一种封闭的信念。如果想通过既定的方法论来改变他们的想法,得首先打破他们封闭而鉴定的信念--这个,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吧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7 23:12: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