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校内的日志是一个市场,人气是货币,你觉得真正赚钱的人是谁呢? 来源: 于宙 Edison的日志

你不屑一顾的东西,不代表别人也不想要。
如何克服
自己出身环境背景的局限性,在产品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准确的定位自己的产品+找到真正可以产生利润的客户,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很难克服的问题。
尤其在Consumer Product的领域。
这和我以前经常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how to overcome the self-obsession when you come up with a good idea"有很多共同点,简单的归纳,可以用一句微博来总结:
“给别人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认为他们应该想要的东西。”
别人的例子,名校背景的MBA们,大多出身优越,很难理解中低收入人民对于一些廉价劣质低俗商品和服务的需要。所以他们想象不出沃尔玛这种商业模式,但不妨碍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企业;互联网技术精英们,由于自己对新技术的熟练运用,几乎必然无一例外的高估人民对于科技的热情。比如,推出一款新浏览器的时候想当然认为用户会因为它前所未有的对CSS的优化,HTML5的支持,Javascript的渲染速度的空前提升而欢呼雀跃,可现实是:
直到今天,十年前发布的连标签都开不了的IE6还是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浏览器,市场份额比多少最先进技术的厂商加起来还多。
身边的例子,就拿校内上的日志来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仿佛不吐槽一下男默女泪星座成功学就显得自己和它们一个品味了,
你无法理解那些垃圾怎么会有数以十万记的人去读去分享。但无论过去今天还是将来,校内上流传最广流量最大的日志永远还是它们。而你那么精辟的观点,犀利的言论,深邃的思想,不但没有人在乎,连分享的人都没有。当然你可以自以为你对此不屑一顾(其实真正不屑一顾的人根本不会思考此类问题),事实上,大多人到死也写不出来任何一篇能让几千人看过的东西,更别说十几万流量的蛋疼文了。如果校内的日志是一个市场,人气是货币,你觉得真正赚钱的人是谁呢?
————————————————————
看看北美今年马戏团一样的平板电脑市场,真的很难想象厂商们是不是集体抽风了烧掉大量的现金把那些又难看又贵成本不菲的小丑产品一个个放上货架,即使大多数厂商是处于战略意图。当然也不乏黑莓的Playbook和HP的TouchPad这样的幻想症发作,自以为要改朝换代的精神病,把自己的小宝贝儿价格订的和苹果一样高。毫无疑问,每一款新产品从研发倒上市,都有他们自以为很出彩的地方,流畅的多任务啊,灵活的桌面设置啊,深度定制的UI啊,你甚至可以想象着背后的设计团队在完成了那些新性能的设计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不幸的是,
我们自以为很好的东西往往是毫无价值的。
没错,事实上,所有的人几乎只买iPad. 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思维其实只能想到,
因为它是苹果。其他的信息他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每次去电子城国美苏宁BestBuy,我时常想如果自己是某家Consumer Electronics的负责人,非把所有Senior Engineering/Software Development/Marketing Director们全部拉到卖场去卖三个月的货,让他们知道多少消费者根本还不知道怎么把歌通过iTunes倒进iPod后,再重新回到办公室去设计产品和营销方式。
客户永远比你想像的更冷漠,客户永远比你想像的更无知,客户永远比你想像的更没有耐心,客户永远比你想像的更厌恶学习。
————————————————————
由于教育环境经济背景的悬殊差异和庞大的lower-middle class人口基数,此类mis-communication对于中国的mass market言,体现的格外明显。时至近日中国对市场把握最准最狠的商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土鳖,比如史玉柱之流,而那些在国外镀金自以为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的海归回国创业很多举步维艰,往往他们的教育程度越高,技术水平越强,对最广大中国人民的需求的理解就越差。他们有一句放在心里的口头禅:“操,这种东西也会有人用,还有人花钱买???”
三株口服液当年一年卖十几个亿,不靠social network,不靠digital marketing,甚至不靠consumer generated marketing,主要是靠在广大三线城市和农村刷电线杆广告刷出来的,北美的顶尖商学院恐怕教会不了你这些。

反过来,如果一家公司既有强大的技术又能对主流的中低端市场有深刻的理解,一定是中国当代无法战胜的王牌企业。比如自以为看点新闻有点思想上了几年网,就觉得
自己彻底洞悉了中国互联网缺乏创新根本原因的小青年们恨之入骨在网上不骂难解心头恨的——腾讯。
不需要看很多案例我们也知道,企业但凡能做大赚很多钱,赚的几乎一定是穷人的钱。即使是LV,如果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中国人日本人从此全都不买LV了,恐怕也会有和迈巴赫劳斯莱斯一样维持不下去被收购的命运的危险。
尤其在今天的中国,一般来说,
穷人的钱是最好赚的,也是最需要被赚的。
————————————————————
你一定感受的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互相瞧不起的世界,不分种族肤色国界:学习好的看不上有钱的,有钱的瞧不起就知道学习的;从政的看不上经商的,经商的瞧不起从政的;打工的爱看创业的笑话,创业的同情打工的窝囊;上豆瓣的讽刺上天涯的政治,上天涯的挖苦上豆瓣的文艺;用iPhone的鄙视诺基亚的简陋,用诺基亚的不忘用iPhone的装逼;高富帅笑宅男撸,宅男骂高富帅骚...
根据自己生活方式中拥有的,喜欢的,擅长的东西而瞧不起别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但作为创业者,如果克服不了
自己生活圈子的局限性和自我感觉良好的优越感,就永远理解不了大众的选择和品味,更不可能为大多人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of course will NEVER capture the customers' value in return.
综上,for entrepreneurs,无论他自己成长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应该时刻的提醒自己仔细观察生活,
用心去理解他人那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喜好和产生那些喜好的原因,才有可能把握住目标用户真正的需求,创造出有实际价值的盈利模式。
其实创业,产品定位,市场营销其实和泡妞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it is all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不要问她为什么不爱你,先问你自己是否明白人家想要的是什么。 (完)
补一个Q&A:
Q:为什么文章的中心一再强调理解中低端用户的感受,但其本身的行文风格却如此偏激,中英文夹杂,充满攻击性,毫不考虑那些精神脆弱内心敏感的读者的阅读体验,甚至几乎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
A: This article is not a for-profit business model at all. There is no value for the author to capture from the readers. He simply doesn't care how you feel when you read this. Sorry. When he cared, he wrote something like
this one.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