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 361 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
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络,
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
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
位的方法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