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
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
科之一。
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 首方,
用药 242 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
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载方 13 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
“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
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
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 323 首,使用药物 270 多味;剂
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 510 首、复方 494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