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我店”平台三年做到百亿流水,赋能实体门店
当下实体经济难做,主要原因无非就是消费降级,大家都不太乐意消费;同行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租金、人工成本高,每天都在无形支出;传统商业思维,不懂利用互联网,无营销经验。但有一个做本地生活的平台,整合了60000多个商家,吸引到400多万会员,三年创造了近200亿的销售额,帮助了众多商家提高收益。
 
大家好,我是林清,帮助大家了解商业模式。
这个平台叫做“我店生活”,我们先了解一下它:
在2021.8,上海我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22年1-3月,首家比那多品牌商超在杭州市临安区开业,异业联盟启动。
2022年8-10月,第二家商超在苏州开业,会员达20万,北京分公司成立。
2022年底,合作商家5000家,GMV达5亿。2023年,会员增至500万,比那多商超达86家。年底,商超达100余家,会员近200万,商家近2万家。
2024年,杭州裕丰泰企业管理公司成立,高标准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会员近400万,商家近4万,商超超400家。
6月,首届616购物嘉年华启动。
7月,会员超400万,商家6万+,比那多嘉兴店开业。
三年多一点的时间,能做到这样的规模,属实厉害,下面我来分析我店的商业模式架构。
 
一、我店模式的组成部分
积分机制:
消费和商家让利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再通过AI算法释放成抵用劵,抵用劵在用于消费时支付抵扣,我店能够形成这么大的一个消费生态圈,这个积分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也响应了国家提出的促进绿色消费经济的概念。
抵用劵:
每一笔订单产生的积分通过AI算法,每期业绩增长15%,次日就分红释放消费劵,理论来说,36期分红就能达到积分数5倍的消费劵出局。若某期未达到15%的增长,则可以参加37期~40期的分红,最高40期。
商家端:
入驻平台的商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设定3%-20%利润让利给消费者,所有让利都会统一进入平台的结算中心,用于给消费和商家让利产生的积分转换成抵用劵价值的托底,以及商务人员和区域代理的分红。
还有商务端和区域代理端,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想了解,找林清。
 
二、举例说明积分转化抵用券的过程
例如:商家A的让利比为20%,用户在商家A消费了1000元,让利的200元进入平台的结算中心,剩余800元次日到商家账户,同时,用户和商家A各自获得平台赠送的200积分。
10-15天内平台营业额达到15%的增长,那么次日就会分红,释放成抵用劵,如30天未达到15%的增长,第31天也会根据实际增长情况,最少保底释放分红一次。
平台从结算中心抽取36%~40%用于积分的分红,发放给用户和商家。
第一期分红拿出1个1%,给第1期的消费者和商家所产生的订单。
第二期会拿出2个1%,一个1%给第一期的消费者和商家,另一个1%给第二期的消费者和商家所产生的订单。
第三期会拿出三个1%,一个1%还是给第一期的消费者和商家,另一个1%是给第二期的消费者及商家,还有一个1%给第三期的消费者和商家所产生的订单。
以此类推,到了第36期的时候,平台会提取出36个1%,给之前1~36期内的消费者和商家的订单,第一期的消费者和商家获得积分数5倍的抵用券后出局,不参与第37期的分红。
附上分红的数据表。
 
三、优势有哪些
对消费者,提供积分奖励和AI增值机制,积分可转化为抵用券,最高达5倍价值,降低消费成本,增强消费吸引力。同时,线上线下融合购物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还有“免单”机会,极具吸引力。
对商家,灵活让利策略吸引流量,积分增值和抵用券促使消费者复购,保障稳定流量。商家通过平台机制获得奖励和回馈,维持合理利润。异业联盟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
对平台,盈利模式多元,包括交易佣金、广告推广、金融服务等,会员制度提升收入和用户忠诚度。平台积累大量交易数据,优化服务体验,为商家提供精准市场分析和支持,提升竞争力。
整个模式无风险、无泡沫,所有支出都是从利润中拨出,没有多层级分销,规避风险。
总结来说,“我店”模式形成了消费的良性循环,消费者因优惠和体验更愿意消费,商家因流量和利润也愿意加入,平台在促进消费流转中实现盈利增长,确保整合平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