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wswswz 发表于 2024-11-6 09:05 
请你不要逃避我的问题——
你是不是认为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我写的:
资本论第一卷 p.184-185:
在流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是作为卖者和买者相对立。说生产者得到剩余价值是由于消费者付的钱超过了商品的价值,那不过是把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享有贵卖的特权这个简单的命题加以伪装罢了。卖者自己生产了某种商品,或代表它的生产者,同样,买者也是自己生产了某种已体现为货币的商品,或代表它的生产者。因此,是生产者和生产者相对立。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买,一个是卖。商品所有者在生产者的名义下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在消费者的名义下对商品付出高价,这并不能使我们前进一步。
因此,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名义上的加价或卖者享有贵卖商品的特权这一错觉的代表者,是假定有一个只买不卖,从而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从我们上面达到的观点来看,即从简单流通的观点来看,还不能说明存在着这样一个阶级。但是,我们先假定有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把商品高于价值卖给这个阶级,不过是骗回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货币罢了。……。
【阐释】
马克思现在还没有讨论剩余价值理论,所以,这里的“剩余价值”指的是“利润”。
还记得前面马克思的小麦和葡萄酒的例子吗?专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非专业生产者的,我们自己在家里酿制葡萄酒的单位成本,要远远高于专业酿酒厂的成本。因此,后者的葡萄酒售价如果高于它的生产成本,对它来说是在“贵卖”。但是这个售价仍然远远低于普通人自己酿造葡萄酒的成本,所以,普通人去买葡萄酒,不是在“贵买”,而是在“贱买”。
所以,普通人很乐意去向专业生产者购买商品,即使明知后者的售价高于生产成本,卖者会赚自己的钱。
所以,专业生产者能够长期稳定地贵卖商品,并不需要存在一个“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掠夺货币的“阶级”。
普通人只要有一份工作,获得货币工资,就可以向专业生产者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例如粮食、衣物、自行车、手机、电脑,甚至汽车和房屋。他们通过工作获得收入,拿工资向专业生产者购买商品,比起自己耗费时间亲手去制作这些物品,要合算得多。
前面我证明了即使“等价交换”,财富也会流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人。
这里则证明了,商品并非必须“等价交换”,也并非是必然“等价交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