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的一些看法
现在总是有大学生抱怨,毕业等于失业,在大学里面什么都没有学到,老师不负责任之类的话,还有认为大学不应该扩招。大学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之类的话。
关于大学教育,其实只是一个教育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怎么学习的地方,假如大学单纯的去培养学生技能,那样的话,大学就不应该是大学,而应该是技工学校。
至于大学上,所教导的知识,真的只是很少,单纯依靠老师给的笔记而自己不去找其他书看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拿到高分。我大一是在墨尔本大学读,大二作为交流生去了帝国理工,情况都是一样。这关系到讲师,教授,导师的事情吗,是他们的水平不行吗,但是我查过,给我上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牛津,剑桥,或者帝国理工
例如我刚上大一的时候,STATIC上只上了4个星期课,教授只是给我们讲了很基础的力学分析,和几个BENDING MODEL。之后就是一个ASSIGNMENT,在市里面找三条桥,根据每条桥的情况做一个分析的MODEL,和力学计算,教授给了一个HINT,假如你单纯想这个ASSIGNEMNT及格的话,就找几条和最简单的去做。但是想拿高分的话,就别指望了。 那份作业的时间是一个月,我和几个同学所做的,就是跑去图书馆找关于桥的设计的书去看,根据上课教的那些基础去自学,上GOOGLE查相关的资料。直到这分作业交了,大概一个星期,我们才开始学更深一点的分析。相比之下,在国内上大学的学生应该幸运点,起码他们会在把基本的理论知识学完之后才要去做那些研究报告,起码他们不用自己去找书。
或者更经典的事情,各位有没有试过,一个TOPIC的时间是两个星期,但是我那位可爱的教授,两个星期只把三分之二的课程讲了,剩下的,自己去看吧。够经典吧。
假如你有东西不懂,你可以发邮件问你的教授,或者直接走上去教授办公室,但是因为那些都是出名的教授,找他们也实在太难了,等他们回邮件,经常等上两三天。
说明了什么呢,大学里面教给你的东西根本就是很少,越好,越出名的大学,教的东西就越理论化,而相反只有那些比较差的大学,才会更实际的把理论到怎么应用都教给你。
说到TUTOR,很多都只是硕士生,甚至是大4的学生,他们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去当了,去上TUT,无奈的事情就是,他们很多都不会讲课,甚至连给你解释一个问题都解释的不好,虽然他们都懂。这些情况下靠什么,还不是靠自己自学。
总结一下,自己上了大学三年,最需要感谢的就是GOOGLE,让我找资料,找自己不懂的东西的时候,只需要上网找,之后慢慢的看,当然没有那些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看懂的。
关于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个就更加不关大学的事情,复合型人才,靠的是自己。首先
大学培养人的合作技能,领导才能,例如墨大就培养出不少澳洲的领导人,企业高管。但是怎么培养的。我曾经问过教授,他说:你们大家写研究报告,分析报告的时候大家共享资料,甚至有些时候一个人写一部分,之后大家SHARE,不就是培养你们合作,而把大家组织在一起,不就是领导。说到底,一切还不是一样靠你自己。
应试教育,说的好像国外不用考试,考试就是不应该的样子。但是国外还不是一样要去考试,美国SAT,英国的A-LEVEL,还有全球通用的IB,都是要考试才能上大学,并且还有要INTERVIEW,自己选学校,自己写个人简历,找老师写reference,要去烦心的事情更多。我们考试之前照样要做题目,也要用题海战术,PASS EXAM,还是要拿着本书去看。平常的论文,研究报告是算分,但是要在那些报告拿个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除非是老师好人让出份简单的ASSIGNMENT。而且要及格,你假如考试过不了关,你就认为你肯定能够及格吗?
我自己起码认为自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我大学读的是土木和能源工程的双学位,但是我现在实习的公司,却是一家风险基金的管理和顾问公司,我没有在大学里面上过任何一门经济课,但是工作上所需要的经济知识,完完全全的是靠自学,由11年级开始读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到后面看基础的金融投资学,到一年前开始把CFA的一些复习资料拿来看。全都是靠自学的。假如说我读工程能对我工作上的帮助,应该就是很扎实的数学基础,让我理解经济学原理,做分析模型建立的时候会轻松和容易理解一点。至于怎么把相关的知识应用起来,没有人教你,自己去体会吧。
至于那些说大学学不到东西的人,知识没有办法应用的人,自己应该首先去思考一下图书馆,GOOGLE这些工具是用来干什么的,中国的大学不会没有图书馆吧,学生也应该有电脑,会上网吧。老师要做的只是把原理教给你,其他的就完全是要考自己,这些不是由大学培养出来的,而是你自己把自己逼出来的。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应该是个正常的事情,澳洲就业率最高的大学,几乎就是澳洲最烂的两所大学,只是因为大学所在的地区没有大学,所以才好找工作。
总是把中国的大学和外国的大学去比,说中国的大学怎么不好,把国外的大学说的怎么怎么好。去批评大学把钱去建大门,高尔夫球场的时候。却先搞清楚一个事情,虽然大学在浪费钱,但是这些并没有真的影响到你们这些大学生学习,因为大学里面有图书馆,你所在的城市里面有书店。
很多事情,不应该去抱怨老师,大学,而是应该去抱怨自己。至于批评大学扩照造成大学生不值钱,假如大学不扩招,你可能连大学都没有机会上。
但是作为大学里面的教授,讲师,导师,他们只是老师,而不是保姆.正如大家都讲拉,老师给你的只是一条钥匙,要怎么把门打开,是你自己的问题.
我自己因为家庭环境确实很优越,没有受过什么苦,而且和其他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也特别爱花钱,而且我也和很多留学生一样,父母给我的钱也够自己大花.但是出国之后,却因为真的什么都要依靠自己,正如出国之后才明白什么叫做残酷.
很多人说国外读书很轻松,确实,在国外读大学课时少,假期也很多.但是不是代表轻松,而相反更加依靠你自己自觉.正如很多报道,说美国,英国,不少大学生的素质都很差,甚至连心算都不会.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国外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及化的东西,大学毕业了,不代表你就是真的很有才能,正如大家所了解,听说美国那些野鸡学校,他们的毕业生也算是大学生,但是他们的素质,却真的烂的吓人.甚至一些2流3流的大学毕业生,数学水平还比不上我出国之前的数学水平.但是不是代表西方大学教育的轻松,而更加是代表他们教育的残酷,大学是需要依靠自己的.
假如把美国最优秀的那10%的大学生拿来和中国最优秀的10%比,却根本没有什么差距,甚至更加优秀.而这批大学生,主要都是那些我们熟悉的大学毕业的.这些大学的毕业生,适应能力更强,学生能力更强,不是因为大学好,而是因为他们进入大学的时候更加残酷.要进入牛浸,剑桥,哈佛,要经过多少层次的选拔,这个过程要比高考残酷和辛苦多了.而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很大部分的基础知识都很扎实的,要不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些大学.
正如我高中的数学老师说,他在改美国的那些学生的数学卷子特别好改,因为要么就是卷子空白一大堆,要么就是近乎满分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同样的老师教,所需要依靠的还是自己,正如我一个在LSE读精算的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谁说老外的数学烂的,数学高手多的是,这些数学高手,主要还是依靠自己自学.
说了那么多,不是单纯为国内的教育体系鸣不平,而是想说明,更不是说要大学生放下自己那精英的身份,而是应该明白到,要学好,以后自己混的好点,最基本的就是靠你自己努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2 20:58:35编辑过]
现在一谈起教育,很多人都批判教育体制,批评学校与责怪老师。但我认为,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以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读大学是有目标,有理想的,自己给自己施压,努力学习。而现在的观念开始转变,读大学就是为了“读”,整天混日子,需要的钱都是父母给的。至于自己应该如何研究学问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这些我觉得对一些大学生本身来说,自己应该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生长,依赖性比较强,所以都是眼高手底,锻炼自己的机会比较少,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承受能力比较差。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现在的学生都应该走进社会,有“独立”的意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仍还在“代劳”,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工作,托关系、走后门,也成了现在最流行的倾向。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多抱怨”“生存能力差”的原因。
惟此,大学生自身应该首先学会自重与自立,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从一些游戏中走出来,从一些虚幻中、想入非非中走出来。
作为一个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硕士生最起码要自己懂得怎么去学习. 这个不是依靠老师教你怎么去学校的,而是要依靠自己去领会的.
现在一个很流行的名词,留学垃圾.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在国内,有父母管着,老师管着,或者就好一点.但是出国之后,却因为根本不能管住自己,结果就让自己成为了垃圾.这些是谁造成的,我想还是他们自己本身.
很大部分人,上了大学之后,都根本就不会管住自己.这样的人,有怎么能学的好,工作的好呢.
作为一个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硕士生最起码要自己懂得怎么去学习. 这个不是依靠老师教你怎么去学校的,而是要依靠自己去领会的.
现在一个很流行的名词,留学垃圾.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在国内,有父母管着,老师管着,或者就好一点.但是出国之后,却因为根本不能管住自己,结果就让自己成为了垃圾.这些是谁造成的,我想还是他们自己本身.
很大部分人,上了大学之后,都根本就不会管住自己.这样的人,有怎么能学的好,工作的好呢.
讲得不错!留学中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成了“垃圾”,在国内也有很多学生一离开家庭就管束不住自己。可否从你或你的同伴的经历中谈谈如何“管束”自己或克服“惰性”?
现在的大学生过于注重实用,只对专业技能感兴趣,这种单调生活使个性和创造性逐渐消隐,也使学习成了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尤其在市场就业与予期前景并不看好时,自我情绪抑郁,生命中的无聊感呈现出来,而沉溺于网络世界享受流行文化……。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成才是致关重要的。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所有的这些环境因素中,教育环境,特别是大学教育环境是最重要的。个体的创新性是由社会的创新性环境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性教育环境,大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培养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能够在创造隆的活动中不畏艰险、敢于批评、敢于质疑,培养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方法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最终成为人才。
我认为大学生应该演好自己的角色,好好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坚信: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
分析得有力度。现在社科类学生,除了会计等是所谓的技术性,很多经济理论都是理论型强的知识,学生又注重短期回报,导致他们常常抱怨基础理论学习过多。
个人觉得,基础理论的知识扎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基础的理论,所教给你的是思维,让你明白和理解这些事情是怎么运作的.
更重要的一个事情是,大学是一个让大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地方,而不是真正教授技能的地方.
8、9、10楼的讲得对,对我有启发。
一是首先大学生自己应自尊、自信、自力、自强,要充分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或努力做得到;二是学习要从学好基础课开始,扎扎实实的基础学习,会为自己奠定一个继续深造的平台;三是学习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即从课堂中或与同学交流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即学会“自学”。
另外还要加上的一句是,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要想取得成绩,除却智力因素外,那就是能吃苦,能甘于寂寞。
有些话本不该我说,想想还是说说吧。
现在大学生业余文化丰富,但我认为很多大学生精神仍是空虚的。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提出教育目的,由过去的“学会生存”,到现在提出了“学会关爱”这就是提倡一种精神。在此并不反对大学教育关注现实问题以及依据市场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关键在于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创新和培养方式的翻新,大学教育同时更需要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教育。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人类正义事业和社会良知的精华。
分析得有力度。现在社科类学生,除了会计等是所谓的技术性,很多经济理论都是理论型强的知识,学生又注重短期回报,导致他们常常抱怨基础理论学习过多。
说得很好,但脱离了“群众”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于是只有随大流。其实个人何尚不想下功夫学习呢,那怕只用参加高考备考时投入精力的二分之一。难!难!难!
就业问题不是和大学学什么东西有关,就业问题和内需启动问题紧密相连,还和市场经济的资金集中度、人口问题关系密切。
你的回答是南辕北辙。
要看水平就让你见识一下。
你自己的回答才是南辕北辙。请看清主帖与其它跟帖的内容!
这是讨论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品质培养、培养自立与自信方面的帖子,并不是谈什么就业问题。我不要想见识你的什么水平,想显露另找帖子去。
楼主所说的自主能力确实很重要,大学生了就是要学会自己思考,会分析和做问题。但是国情还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说的图书馆资源吧,国内除了几个大学以外,其它大学的资源并不是很全,尤其外文方面的。
好的学校就教理论,一般的就教应用。这个好像说不过去吧。我觉得这要看是什么类型的课程。有的课的例子还是非常丰富的。至少教我的教授就是非常认真负责。
单纯的埋怨老师或学生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国家,学校要加大科研资源的投入量,不然即使学生想学习了,很多资料还是找不到,老师也是如此。对于老师,也希望学校不要压迫的太厉害,每年都要有所谓的核心文章发表。还有教书和科研最好能分离化。
好的学校就教理论,一般的就教应用。这个好像说不过去吧。我觉得这要看是什么类型的课程。有的课的例子还是非常丰富的。至少教我的教授就是非常认真负责。
这里我可能说得不太清楚, 因该说,比较好的大学,讲课都会理论性很强,但是不会十分注重一些实际上的操作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告诉你,是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大学生应该演好自己的角色,好好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坚信: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
赞同并补充:
了解大学不同于中学的地方,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还有,过去很少考虑社会需要,很少独立处理问题,现在要学会融入集体之中,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学会关心与关爱是应该的。 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参与社会,主动获取、主动发展,使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 。
赞同并补充:
了解大学不同于中学的地方,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还有,过去很少考虑社会需要,很少独立处理问题,现在要学会融入集体之中,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学会关心与关爱是应该的。 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参与社会,主动获取、主动发展,使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 。
我非常赞成tg1168 的补充。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文化而没有修养,有欲望而没有理想,有目标而没有信仰,有青春而没有热忱。这是十分危险的。借用世界大哲学家的一段哲理性名言——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这实在是形象而又深刻。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生长,依赖性比较强,所以都是眼高手底,锻炼自己的机会比较少,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承受能力比较差。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现在的学生都应该走进社会,有“独立”的意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仍还在“代劳”,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工作,托关系、走后门,也成了现在最流行的倾向。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多抱怨”“生存能力差”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生长,依赖性比较强,所以都是眼高手底,锻炼自己的机会比较少,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承受能力比较差。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现在的学生都应该走进社会,有“独立”的意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仍还在“代劳”,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工作,托关系、走后门,也成了现在最流行的倾向。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多抱怨”“生存能力差”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缺乏感恩之心。一旦遇到挫折,甚至都会埋怨到自己的父母。当然社会的现实确实有关系,好走路,身边的例子一堆堆。没有关系那只好自己努力奋斗了。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老三届的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比现在好吗?
为什么当时那些学生很多都能学有所成?
为什么那时很少听到学生的抱怨?
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关于大学教育,其实只是一个教育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怎么学习的地方,假如大学单纯的去培养学生技能,那样的话,大学就不应该是大学,而应该是技工学校。完全同意!!!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老三届的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比现在好吗?
为什么当时那些学生很多都能学有所成?
为什么那时很少听到学生的抱怨?
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是社会的问题,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已经很少见了。此外道德水平也在下降中。吃不了苦,很难为人上人
回复9楼的,其实会计也是基础课程.在很多的计量分析中,数据的取得都是从会计中获得的,也许这也就是会计和财务的区别的吧!会计比作为记数员,财务比做为分析员.所以会计也是基础啊!
其实大学课程,大本的时候还是蒙蒙懂懂的,可是读书到现在,用的还是大本时候的思想和知识,好在那个时候作了一个听话的优等生,倒不是说那个时候的知识还能记住多少,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还真是收益颇深.直到现在,老师上课还是有很多同学不来上课,甚至来了也不听.真的是因为听不懂么?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你的努力程度还不够.真的是因为不感兴趣么?能站在讲台上的教授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即使学不了你感兴趣的知识,也能感受到一种思想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你在一个大的概念上有所了解,也有助于将来你可能突然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也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学习.
所以,想送给很多还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学弟学妹们:请务必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它会另你的知识产生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