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能否成为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依据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我国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数量大、增速快、定性研究占据主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专家评审制”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科学。“核心期刊”被运用到科研成果的评价中,也许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但以刊物是否是“核心”来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高低,又使科研评价走上了歧路。这种评价方式不仅直接导致了科研绩效机制的异化,而且与学术研究所崇尚的科学精神相悖。
首先,“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误。学术期刊主要是由单篇论文构成的,其质量也主要是由刊发论文的质量决定。但并不是“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篇篇都是好文章,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篇篇都是不好的文章。期刊的整体质量与论文的个体学术质量之间是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两者在质量上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推来推去的“可逆反应”。
其次,我们从“核心期刊”表的一些内部特征,也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的评价工具。至少有下列理由:其一,“核心期刊”是就某学科领域而言的,一本杂志是“核心期刊”,只能说明是某个领域的“核心期刊”,而该刊发表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文章就应“另当别论”了。其二,“核心期刊”是针对学术期刊而言的,非学术期刊是不在“核心期刊”之列的,现行的“核心期刊”表,如北图《总览》,就收有许多非学术期刊,由此也可看出“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依据。其三,现行的“核心期刊表”没有对入选期刊进行分级处理,是不是发表在同一“核心期刊”抑或不同“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其学术质量都一样吗?显然也不是如此。其四,“核心期刊”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核心期刊”的“有效期”内,有些期刊已不复存在,有些期刊也已改弦移辙,而有些期刊却横空出世,用这样一个过时的“核心期刊”,又怎样来评价论文的学术质量呢?因此,从操作性的角度来看,“核心期刊”也不适合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评价。
科研评价历史性地选择“核心期刊”,看重的也许是“核心期刊”是使用定量方法筛选出来的,而这一方法似乎是国际通例,似乎是科学的、客观的。同时“以刊论文”又明显带有“可行性”和简便性,易如反掌,小学生都可以作出判断。只要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就可以认定为是高质量的,不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是低质量的。这样,论文的质量就完全由“核心期刊”来定夺。在论文评价上,“核心期刊”拥有最终的裁定权,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否则,“简单”的问题又要“乱套”和“复杂化”了。
事实上,这种“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既不科学,也不是什么“国际通例”。国际通行的科研评价方法,是“同行评议”和“引文索引”。这里的“索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索引,而是通过分析文献之间的引证(引用)关系,来评价文献的学术质量。目前国内就建有“中国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之所以这两个体系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科研评价的功能,就跟“以刊论文”评价之风的影响有关。当然,引文分析的评价方式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但这种直取文献本身的做法,就克服了因“节外生枝”引发的诸多弊端,无论如何要比“以刊论文”科学得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加菲尔德开“核心期刊”遴选之先河,但其立足点并不在此,而在于他的引文索引思想和引文分析方法。国人借以遴选“核心期刊”本来是对的,但人们认为,藉此遴选出的“核心期刊”便具有科研成果的评价功能,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国际惯例,实是对加菲尔德理论体系的误解。“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不仅缺乏哲学依据,而且与国际惯例“貌合神离”,实不可取。否则,在这方面不是比西方慢了半拍,而是晚了几步,更不用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效绩评价体系了。
综上所述,“核心期刊”并不具备评价功能,不足以成为期刊评价、论文评价的依据。“核心期刊”用于科研评价,恰恰是“核心期刊”愈演愈烈,负面效应滋生蔓延的症结和主因。如果剥离了本来就不属于“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我们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便是在图书情报界,“核心期刊”的功能也十分有限。
“核心期刊”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落户我国之后,就像一个巨大的无形磁场,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参与,也吸引了那么多的组织、部门为之“奔走呼号”,动辄“数百名专家共同参与研制”,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实在是难以计量。“核心期刊”研究也似乎是一个怪圈和陷阱,一旦陷入则难以自拔,且越陷越深,无庸地纠缠于计量方法是否准确。就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整体而言,遴选指标完全西化,也未有多大的创获。“十年磨一剑”,谁都没有想到,在“核心期刊”的问题上,三十年磨出了却是一个弊大利小变了形的“双刃剑”。在我国,“核心期刊”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功能,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却不断泛化、异化,负面效应孳生、蔓延,是典型的“得不偿失”和明显的“弊大于利”。十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有许多个人和部门对“核心期刊”趋之若鹜,顶礼膜拜,还在不恰当地抬高“核心期刊”的地位,不恰当地遴选“核心期刊”,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实不可取。相信人们总会有醒悟的时候,当人们澄清了相关认识之后,必将能揭开“核心期刊”美丽面纱,冲出藩篱,走出误区。笔者坚信,在不远的将来,目前这种异化的“核心期刊”现象必将走向终结!
在学术研究上,同样不是“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东西方文化背景有差异,学术研究也各有特色。在西方看来,即便是合理的、有效的,却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盲目推崇西方理论,迷恋定量方法,同样是认识上的误区。须知定量化、模型化并不等于客观化、科学化,定量方法也有先天的缺陷。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定量方法往往会在“最无足轻重的地方得到迅速发展”[5](P.233),往往会在“貌似有理却纯属任意的假设与表达精确但毫不相关的理论结论之间周旋”。[5](P.236)我国30年来的“核心期刊”研究也未能免此“劫难”。在如何认识和对待“核心期刊”的问题上,有必要重温毛**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经典论述。这里援引如下,并以此来结束全文: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6]
参考文献:
[1]安荣.心理学核心期刊评定兼谈核心期刊的否定之否定[J].情报业务研究,1989(5).
[2]钱荣贵.“核心期刊”的负面效应[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03-14③.
[3]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J].中国报刊月报,1996(8).
[4]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波.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毛**.论联合ZF[A].毛**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