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韩哲
前几天,广东佛山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先后被两辆车碾过,18名路人没有施予援手,成为社会关注的事件。据媒体报道,广东省政法委等十多个部门在昨日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会后,广东省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则报道,被媒体解读为广东省拟立法惩罚见死不救。
事实上,网民们早已经在对这18名冷漠路人的口诛笔伐中提出要设立“见死不救罪”。不过,这个“罪名”不算新鲜,在此之前,每当社会出现令人义愤的道德不作为,大家就想着用法律这个强制的手段去纠正它。
路人的冷漠,无疑令人齿寒。而在一些人事后的辩白中,大多都在讲怕惹上“救人后遗症”,我们也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许云鹤案,以及那起高速路上老人反咬救人者为肇事者的“诬告未遂”事件,使得施以援手成为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以至于见死不救。
大的道德环境确实对个人的行为选择施加了影响,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的社会心理是从众的,想着别人不救那我也不救。但是,人是有道德的动物,活着不是我们的目的,正如文天祥在临死前的《衣带赞》里自问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他自己回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放在今天,这样的追问同样也不过时,不能借口环境如何如何,就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追求和精神理想,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靠每个人去争取的,而不是搭便车的。
我们不能将自身的冷漠统统解释为体制、环境使然,让后者去背这个黑锅,个人的道德、人性、羞耻荣辱感就可变得心安理得起来。同样,我们不能将拯救冷漠的希望一股脑地搁在法律法规身上。法律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们有知识产权的法律,但是盗版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且,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法律层面,将会导致ZF的权力边界无限扩大,其结果就是公权力再度深深地介入到公民的个人权利之中,什么都要管。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个重要的成绩,就是ZF权力从公民的生活中后退,不再连结婚离婚都要管上一管。
如何培育公民的道德水平,这是一个很大的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这不是哪个部门说一声我们的道德水平没有滑坡就可以掩耳盗铃的。由此想到了近日被媒体口诛笔伐的“绿领巾”事件,西安某小学给学习不好的学生戴上绿领巾,美其名曰激励,实则侮辱。这件事情和冷漠路人之间有联系吗?有。无论是五道杠,还是绿领巾,都是涉世未深的小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让涉世未深的小学生从中获得“功利”的最直观感受。而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功利,显然很难让课本上的道德说教扎根为小学生们的道德自觉,于是,道德就不是一个原则,而是一个随时掂量的砝码。与其着急立法来惩罚见死不救,倒不如考虑让我们的教育如何摆脱功利更为实际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