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生效
背景资料
过去台湾的经济腾飞,得益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美、日等国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技术很快转向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台湾、香港、韩国等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填补了此一空缺,这是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崛起的大背景。
作为美国的政治军事同盟,台湾在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一直到2004年以前,在长达55年的时间里,美国均是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在为美日企业代工的同时,台湾的本土企业亦获得了长足发展,台湾的轻工业、食品工业享誉全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台湾更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在晶片、电脑及周边设备、液晶显示器等产业方面,台湾执全球牛耳。
全球经济格局的形态正如两大板块,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是一大板块,而广大后发的经济体是另一板块。无论是韩国还是台湾,更似发达经济体与广大的后发国家之间的中间地带。
但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台湾等小经济体的中间作用被稀释。中国、印度等大的经济体与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日益加强直接合作,台湾、韩国等小经济体的中间地带角色将逐步退出舞台。在欧美经济萎缩的同时,中国内地已经成为拉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仅是日本、台湾,未来东盟都将步入“大陆时代”
相对大陆而言,台湾更早完成了产业升级。在产业格局上,台湾领先于大陆。具体而言,台湾在晶片、电脑及周边设备、液晶显示、IC模块等科技产业方面,均执世界牛耳;台湾所有的出口品中,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已近50%。同时,台湾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0%,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台湾完成产业升级与转型。
合作模式
那么台湾与大陆产业转移与融合,有可能就会形成台湾的技术、大陆的制造与市场这样的分工。这让我联想到了过去的成功案例 “前店后厂”模式,引进香港的技术资金与大陆的劳动力,市场等进行优势互补。
影响
一是有利于两岸共同提升经济竞争力。当前世界经济已步入后金融危机的深刻变革,大陆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台湾也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协议的签署有助于两岸形成更合理产业布局,更有效配置经济资源,使两岸在提升各自竞争力基础上,更好地携手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是有利于两岸共同增进广大民众福祉。协议中包括两岸对802项产品降税等优惠政策,这毫无疑问将降低两岸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成本,让两岸同胞享受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在大陆的台商将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陆资逐渐入岛也将为台湾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三是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已不可逆转,对两岸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携手共同应对。协议的签署,有助于我们找到两岸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相衔接的可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为台湾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继续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的辉煌!
这是我在准备社团学术沙龙时候上网查阅资料并且加上了自己的一点小思考而成的产物 我发现论坛中关于ECFA的帖子很少,而我本人若不是看到一个学术沙龙的讨论话题的话,也还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这里发个帖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