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 )认为:组织中的个人作为一个健康的有机体,无可避免地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7方面的变化:第一、从婴儿的被动状态发展到成人的主动状态。 第二、从婴儿的依赖他人发展为成人的相对独立。相对独立指在自立的同时又和其他人保持必要的依存关系。 第三、从婴儿有限的行为方式发展为成人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 第四、从婴儿经常变化和肤浅、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成人相对持久、专一的兴趣。在这方面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成年人在遇到挑战时是专心一意从整体上深入研究某一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得到很大的满足。 第五、从婴儿时期只顾及当前发展到成人时期有长远的打算。 第六、从婴儿时期在家庭或社会上属于从属地位发展为成年人与周围的人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甚至支配他人的地位。第七、从婴儿时期的缺乏自觉发展为成人的自觉自制。
|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 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也被称作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 (二)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包括两个阶段:
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三)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止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包括两个阶段:
5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僵死的,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纠正。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是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判断水平,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较多的是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
| 《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圣严法师介绍:一、理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惟具佛性); 二、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惟解佛性); 三、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随喜、读诵、说法;降伏烦恼─弟子五品位;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用已深。已至六根清净位; 五、分证即佛:是指已入圣位,分分破除无明,分分实证觉性--佛性; 六、究竟即佛:是指无明断尽,功德圆满。
|
比较分析: 第一, 上述四种理论对人格发展的研究各有自己的贡献; 第二, 佛家的理论似乎境界最高,但孔子七十的境界似乎也进入了分证即佛的菩萨果位了; 第三, 科尔伯格的第六阶段至少达到了孔子知天命的阶段; 第四, 即使达到阿吉里斯的成熟标准也顶多是孔子三十而立的阶段; 第五, 佛教侧重智慧生发与心性纯净程度来度量人格形成,烦恼越少智慧越广,人的境界越高; 第六, 孔子侧重明白事理与知行合一角度来测度人性的成长,经历越丰富、道德越高尚,人的境界越高; 第七, 科尔伯格从人的自主性来衡量人格的发展,基于理性的自由人格与基于正义的道德人格的完美结合是人的最高境界,这与康德的道德律令类似; 第八, 阿吉里斯主要从人际的建设性和谐能力来反映人格的成熟度,其标准虽然也难以达到,但一般人已经能接受了。 第九, 四种理论各有其适应群体,大部分成年人与阿吉里斯的人格成熟标准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距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器与因缘而对四种理论选择性的学习与练习,即体会之、实践之以便不断发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