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也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注:以下文字转载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当记者如约来到陈晓教授办公室时,早晨的阳光洒满了那间简洁而又温馨的办公室。而陈晓教授的脸上则盈满了亲切而又随和的微笑。陈晓教授的回答诚如他本人一样,随和朴实却到处透着智慧的光辉。
记者:“我们开学不久对学生的就业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毕业后最想去和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投行、咨询公司和外企,而学生认为院领导最希望学生去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国有企业和ZF部门(银行),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我想问问您,在您的眼中,是否正如学生所想象的那样,您的确认为国有企业和ZF部门这些地方相对更有发展潜力和希望学生去吗?”
“找你最想去和最适合你的地方”
陈:“首先这是市场经济,我觉得每一个行业里面都有去的机会,每个行业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都有为学生自己创造经济收入和施展才华的地方。我总是说,首先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然后就是考虑进国民经济的主干线,但主干线大家的理解可能不一样,难道投行就不是主干线吗?也是。但是如果全去投行,那就是的确有些主干线被我们放弃了。我觉得,去外企有外企的好处,去国企有国企的好处,去ZF部门有ZF的好处,但是这三种地方对人的性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其实是不一样的。”
记者:“说到知识结构,因为经管学生更多的想去投行、咨询公司等地方,我想问问您对于经管学生本身而言,是不是我们的专业本身对去这些地方有一些引导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东西可能更适合去这些地方?”
陈:“没错,对于经管而言的确是这样。尤其是除了经济系之外,其他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既然是市场为导向,换句话说,我们教的知识和你们所受的思维训练基本上比较适合去完全是市场导向的企业里去工作。而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外企都是市场为导向的,虽然可能会有ZF的成分,但是很少,跟外界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是直接面对市场的。这里选择ZF的比重也不小,可能是因为银行含在其中的缘故。对于银行而言,首先要看是什么银行,除了四大银行之外,其他的商业银行,譬如说招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还有浦发等,至于外资银行像citibank之类的,这些商业银行基本上完全是市场为导向的,跟投行等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四大,现在四大的改革也挺快的,改革之后也将基本上会是市场化导向的。或许再过几年等四大改革完毕之后,那时选择去银行的比例可能会更大一些。”
记者:“您觉得对经管学生未来就业,选择一些什么样的规划会好一些,譬如说找工作先去哪里,后去哪里之类的?”
陈:“事实上,我们系每年也会有不少同学毕业,也有不少同学会问我这个问题。我常跟他们开玩笑,‘跟着感觉走’,不要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太重要,第一份工作只是你的开始,而不是你的结尾。虽然有人可能会说第一份工作奠定了你今后的起点,但我却认为不见得是这样。我认为投行是赚钱赚得很快,觉得起点不错,但我观察的现象却是,在我们国家投行的高管阶层中几乎看不到清华的人。这说明什么问题,你们自己去思考,在这里,我不想给任何价值判断。也许20年以后吧,如果你们能有成就,但是呢,20年以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有人力资本的积累。20年以后等你说‘OK,我在投行学够了’,再想回到国企、ZF部门等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在这里边你连位置都没有。这是很现实的东西,因为你没有绝对积累了。因此对于就业规划,就意味着你想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是高级打工者,当然是投行好;如果你想要成为中国的领袖人物,如果你不在中国主流社会中去打拼,你怎么可能会成为领袖人物呢?当然,这得看个人自己的定位了,我并不说每个人都要成为领袖人物。当然,我们的领袖不光是指ZF领袖,还有商界精英。”
记者:“事实上,清华经管的学生,或者说甚至包括像北大还有一些其他优秀学校的大学生,去投行、外企等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出类拔萃,倒是在一些其他的地方会更加突出。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陈:“这就是我们作为院长、系主任的认同跟你们的认同有些不一致的地方所在。因为我们看的是一个big picture,而你们看到的却是一个 local picture。你们太规避风险,但我们却太不在意风险。我一向主张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有些可能会风险很高,有时可能会一点回报都没有,但一旦有的话回报就会很高。所以我还是那句话,不同的人要选择不同的职业,不要大家一窝蜂似的去玩一个行业中的风险。要知道,在每一个行业中都有很大的机会,所以可以尽可能的去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机会,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最爱好的机会定下来。有的人可能会比较想赚钱,那就可以去像投行、会计所之类的,有的人可能并不那么在意钱,就在意一种成就感,一种社会的贡献,然后就去了其他地方,结果因为敬业做得好,说不定10年、20年后他就会成为某些高级官员或某些大型企业的领导人物。”
记者:“对于会计系的学生而言,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去参加一些资格考试,譬如CPA、什么分析师之类的,对他们找工作可能会比较重要一些?”
陈:“除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外,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重要,即使是四大,也只是作为参照而已,是否参加全在他们自己。当然,这个执照本身对他们找工作并没有太多的帮助,但是这个执照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是为了拿到这个执照所付出的努力对他们找工作确实会有很大的帮助,考过的人和没有考过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平台或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会不一样,也就是说,是因为他们有了那个水平,才拿到了那个执照,也正是那个水平对他们找工作有帮助,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
记者:“然而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些人会计学的很好,理解的很透彻,却拿不到这个执照,或者有些人比较擅长考试,可能没有那个水平就拿到了这个执照。”
陈:“这是很有可能的,企业也知道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执照通常也是拿来当参照而已,更多的还是看你的能力。当然资格也会很重要,因为没有资格的话,你签不了字,可能很多事情你就做不了,workshop对企业来说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我们会计的同学要么在这个时间考试,要么到了企业或ZF后再去考试,而且一般都会考的过。找工作之前有没有必要考,我觉得那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记者:“会计系的同学一般都比较喜欢去哪里?”
陈:“这肯定也都是一样的,第一是投行。我觉得这个也很正常,首先我们都是风险规避型的,都比较厌恶风险;而另外一个就是这里money reward又快又高;第三个就是在投行接受的面会比较宽,起点也会比较的高。”
记者:“那为什么这里的起点比较高,最后倒还不如人家了呢?”
陈:“那就是因为他没有从基层做起。投行的起点再高,接触的面再多,事实上仍然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别忘了这是一个中介服务性企业,是在信息加工,在信息端点上处理而不是直接去打理那个企业,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之后,就把人的那个打理企业的能力给磨没了。如果以后再到一个企业去,就还只是做一个投资顾问,仍然是在信息加工。因此如果你有雄心壮志(当然,多半人是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的啦)的话,就在某一个岗位上去切实发挥自己的作用。”
记者:“我相信经管的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的。”
陈:“当然,多少会有一点。但是通常一个人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雄心壮志更大一些,选择一多的时候,很多人的雄心壮志就会慢慢磨灭了。你到投行去工作,年薪三四十万起薪,干个几年到五六十万,再过几年到100万年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就像吃了鸦片一样,你宁愿耗费在这里当一个小基层管理人员,也不愿到某些其他的大型企业去,当然人家也不会愿意要你,别人也不会轻易挖你,因为请你的薪水成本太高,所以你就会当高级打工者当到四十岁,然后被淘汰掉,一辈子可能就这样过去了。当然我这里有开玩笑的成份,但是在投行多数人还是可能会这样的。”
记者:“您觉得,经管现有的资源对学生就业方面能够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帮助和资源渠道,除了职业发展中心之外?”
陈:“我觉得如果在就业方面还需要学校为你去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资源,这是很没有士气的做法。我总是跟会计系的同学说,如果你们来找我去帮你们找就业的机会,那就是你们已经承认自己失败了一半。像职业发展中心主要是为MBA服务的,我们普硕生找工作时可能并不需要他们,你们应该是市场为主导性。当然他们在信息的公布和传播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但是我想我们经管学院尤其是研究生毕业生,找的一般都是高端职务,直接去面对或者直接成为精英。这里指的精英不光是要求你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还有为人处事的能力,还有你的领导能力,你的leadership。对于我们的普硕生、普博生来讲,职业发展中心可能对我们的帮助不是特别大,我们大多数还是直接去参与市场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