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哪个西瓜“更贵”或“品质更高”的问题,不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谁能举出一个好的判断“贵”或“品质”的标准吗?谁敢确认你爱吃的西瓜一定是别人爱吃的西瓜?你的好品质就一定是别人的好品质。”
这个不是经济学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这和“我爱蓝色,你更喜欢红色”就不能说明哪个更优是一样的问题。科学是在我们都承认红或者蓝,或者例子中所谓的“甜”,大家有一致感觉是“甜”在基础上开始的,否则,不叫科学,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经济学问题。
“收入效应,收入增加,在所有商品上的消费都应该增加,但是你只是增加了这种商品的消费。”
这是谁定义的收入效应?你弄清楚什么是实际收入?什么是名义收入?
“张五常处理收入效应时,已说得很清楚,这是另外一条需求曲线,这个方法是自洽吧”
如果这样说,需求曲线是就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
因为在张的论述下,所有“吉芬商品”都被所谓的“其他需求曲线”所取代了,我无论举何种“反例”,都无法推翻,这才是张的“套套逻辑”。因为张那里没有需求曲线,只有需求点。
不是我不处理,而是我认为这种处理根本没有必要。许多不必要的处理谁都可以做。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2-22 12:29:41的发言: 个人需求曲线的集合即社会需求曲线,由于个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故社会需求曲线也向下倾斜。
在集合过程中,个人需求曲线存在的前提逐渐消失了,原来涵义的需求曲线也就不存在了。
"需求曲线是可以验证的"
按张的“另一条需求曲线”说,则是说“实际量”,如果理论上你连验证的设计都无法说明,如何谈验证。没有理论根据的验证可以验证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
一个点还可以谈“向上”“向下”倾斜吗?这样的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是什么呢?
如果说一个“点”,就是讨论实际量。针对实际量“设计”出(注意我用的是“设计”)一条需求曲线,实在不容易(虽然可能),但如此特殊的需求曲线要给我们什么经济学洞见呢?
“吉芬商品”张五常认为不可成在市场上成交,他这一推理,你认为有什么问题,现实中有“吉芬商品”吗?你举个试试。
“许多不必要的处理谁都可以做。”我这样看必要问题的(这又是个好不好的问题),拿出具体要讨论的问题来,对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有没有必要。张五常这样处理需要定律(当然是我的理解),主要是这样处理其他不变因素,是从他的方法论出发提出来的,是为了有被事检验的含义,是为了让需求定律有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需求,我一开帖,就提出,这个意义上怎么样处理需求定律才是重点或者说我想讨论的问题。你认为从什么角度或者什么具体的问题可以讨论需求定律,请sungmo兄具体提出来,都可以讨论。
张的这种处理,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学的整体重建,个人认为是没有更多的理论贡献的。主流经济学不采用张的方法也很自然。至少不会比张说的差。
我不用提出更好的处理,因为主流经济学足够了。应该是主流经济学这样问张才对,你的这种处理更好吗?如果不是,还是照常采用主流经济学吧。
“收入效应,收入增加,在所有商品上的消费都应该增加,但是你只是增加了这种商品的消费。”这是谁定义的收入效应?你弄清楚什么是实际收入?什么是名义收入?
的确存在收入增加,某种商品需求减少的情况。你的实际收入上升了,但是你对其他商品的消费没有任何变化。这不是很奇怪吗?但我还是接受你的观点,至少部分接受,需求曲线无法验证。如果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完全排除,需求曲线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没有需求曲线?价格总是和收入相关的,只是谈价格而不谈收入没有意义。套用一句话,错的是吉芬物品,而不是需求曲线。
其实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人们第一种普遍心理。没有人在购买是会考虑他收入上升了。他的决策只是因为看到价格下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都是对人们心理的刻画。
不过个人认为这种验证也许没有太大意义。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对分析问题确实方便。主流的分析方法应该更为完美一些。
也正如理发师悖论不会并不能阻碍集合理论的发展一样。世界上完美的东西太少了。物理学的理论很多也是无法证实,这样不影响使用。比如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13:48:25编辑过]
“如果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完全排除,需求曲线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没有需求曲线?”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但与“错的是吉芬物品,而不是需求曲线”构成怎样的逻辑关系呢?我们不提出吉芬商品,怎么清楚需求曲线还有这么多说道呢?“需求曲线”就一点错也没有吗?按张的说法,需求曲线退化成一个个点(但这些点连成线即使是连续的也不是需求曲线,这些线可能有各种形状)。
"不过个人认为这种验证也许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你这么想,我们就达成一致了。但如果有人喊着验证却连如何验证能否验证都想不清楚,就是“伪证伪主义”或“伪经验主义”了。提出了“无法验证的需求曲线”就应该直接向人们表明需求曲线不是线而是点,不必绕圈子强调“向下倾斜”及另一根需求曲线(没有别的意思,这里主要针对张五常的观点)。反正人们看到的二维图也不是真正的需求曲线。混乱上加混乱,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里也套用一句话:不是无知就是故意。
“物理学的理论很多也是无法证实”
从证伪的角度看,理论是不能谈“证实”的。理论不光要给出可判伪的命题,还是给出可判伪的方法。
“平行线”是定义出来的,不是验证出来的。你可以试图说(乃至判断)两条线是否是平行线(其中的依据之一正是平行线的定义),但不能说两条平行线是否是平行线。在欧几里德公理体系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是可以从理论上判定的。从经验上说,你无法真正找到“平行线”对应的现实,也就无法谈经验验证。两条线是否平行是理论思维的结果(线就是理论抽象),就不能谈经验验证。理论内洽与经验基础是不同的。空喊经验忘记了理论内洽也是不利于人类认识发展的。
主流经济学里面,需求就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叠加。如果不考虑收入效应,那需求曲线与替代效应有什么区别?
不过我个人感觉验证需求曲线的最好办法是进行消费者调查,问问他们购买是考虑的是什么,价格降低,购买是不是会增加,考不考虑价格对收入的影响?
其实一般而言,购买商品是往往是把价格对收入的影响忽略不计的。
"不过个人认为这种验证也许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你这么想,我们就达成一致了。但如果有人喊着验证却连如何验证能否验证都想不清楚,就是“伪证伪主义”或“伪经验主义”了。提出了“无法验证的需求曲线”就应该直接向人们表明需求曲线不是线而是点,不必绕圈子强调“向下倾斜”及另一根需求曲线(没有别的意思,这里主要针对张五常的观点)。反正人们看到的二维图也不是真正的需求曲线。混乱上加混乱,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里也套用一句话:不是无知就是故意。
“物理学的理论很多也是无法证实”
从证伪的角度看,理论是不能谈“证实”的。理论不光要给出可判伪的命题,还是给出可判伪的方法。
“平行线”是定义出来的,不是验证出来的。你可以试图说(乃至判断)两条线是否是平行线(其中的依据之一正是平行线的定义),但不能说两条平行线是否是平行线。在欧几里德公理体系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是可以从理论上判定的。从经验上说,你无法真正找到“平行线”对应的现实,也就无法谈经验验证。两条线是否平行是理论思维的结果(线就是理论抽象),就不能谈经验验证。理论内洽与经验基础是不同的。空喊经验忘记了理论内洽也是不利于人类认识发展的。
对,理论是无法证实的,只能证伪。
其实我感觉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经验基础。需求曲线也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理论抽象。
不过我还是不明白,如果抽离收入效应,需求曲线与替代效应有区别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15:59:41编辑过]
“吉芬商品”张五常认为不可成在市场上成交
在他的世界里的确不能成交,因为这种情况被另一条“需求曲线”(点)解释了,这是张“套套逻辑”(按您的说法)的结果,永远不会错。已经说过了,我无论如何找,在张的世界里都没有,因为可以用他的无吉芬商品的理论体系说明。
问题就在于(也是已经说过的),他的理论体系倒底能走多远?主流经济学在解释现象方面的多出的几个假设就那么不如张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似乎只有张自己那么说)
张的确在做创新,但不是每项创新都是可取的,关键看他及他的追随者能走多远。张提出解释现象的确重要,但从目前看,没必要(也许也不可能)再另起炉灶只提出两条假设。张提出的问题是精华,但解决方法未必可取(要看其追随者了)。
张的说法可以提醒主流学者们将目光多转向“现实”,但这未必需要捍动主流的基石。
所有这些问题源于“名”“实”之辨。
即使针对名义值硬性规定dxi/dpi非正,也是在主流分析之上的做出的假设。可张偏要先假设“向下”,试图代替主流的基础。这一代替最终没有完成。
按主流的名义值说法,即使出现吉芬商品,就那么影响主流学说的地位吗?就有必要用张的说法来替代吗?张的什么说法主流不可以解释呢?当然,张以套套逻辑消除吉芬商品主流解释不了。主流没有“所有其他实际值不变”这种分析。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2-22 16:31:03的发言: 通过假设dxi/dpi<=0来反推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并达到至少和主流学说一样的地步,恐怕张是做不了的。不知后人有没有做到。
理解很深刻啊,不知后人能不能做到。把经济分析基础建立在dxi/dpi<=0之上,可以重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但是感觉应该和主流的结论什么的不会有太大区别。
不过如果不考虑吉芬物品,用张的假设进行分析问题,会简便许多。
越贵越买的产品,股票也好,丝绸也好,以及其它炫耀品,共同之处就是消费者对它们的边际效用变化趋势的判断是上升的,而且是随价格上升而上升的。 停止越贵越买的限制因素有两个:1)预算约束(炫耀品,收藏品);2)因对整体预算约束的判断而作出的边际效用上升减弱甚至下降的判断(股票)。
我觉得向上还是向下问题,是基源于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而言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到底什么是理性经济人,在经济学内无法向在物理上给出g是9。8这样准确的的解释。那么购买吉芬物品的行为是否是理性的呢?
我学的不太好如果错了不要打我。我觉得与其头轮了怎么就错还是对不如说说如果你觉得错了哪根正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更对那什么也不用再说了(看完以上所有的贴,我真的很晕了耶)
主流经济学对“理性”已经做了足够明确的界定(三条公理)。
张五常认为三条公理比较繁,而且从理论上无法消除“吉芬商品”存在的可能性,故而想直接假设“需求定律”代替主流的三条公理。假设求简的精神固然可佳,但不能顾此失彼,尤其不能失掉理论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张五常想以“一招一式”遍行经济学天下,首先面对的就是精确化的问题(数学应用上会很困难)。当然有人认为经济学解释不必苛求量上的精确性,但逻辑严谨还是必需的(数学在这方面还是有其独道作用的)。
个人认为,主流不是不可以怀疑,但至今还是可取的(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
最近为女友买了款MP3,韩国OPPO品牌,在OPPO品牌中价格最低。有款纽曼MP3,功能相同,比它还多了个大些的彩屏,且比它便宜。
后来我分析了女友为什么买OPPO的原因:舶来品、音质好(我是听不出来)、给人感觉质量过硬、稀有(相对数量少)。而这些都是能为人带来效用的因素。
我们假设拥有一个单位的货币的效用是A,拥有某商品的效用的大小是B(价格KA),当B大于KA时,会产生购买行为。收入和其它因素表明一个单位货币的效用对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同样,每件商品的效用对每个人也不一样(消费者偏好)共同形成购买效用Bxn,即消费者最高购买价位,每个人的价位沿价格线排列,购买表现为供给价格右侧的Bxn。如果收入和商品效用不变,价格的降低(新价格LA〈KA)会使得LA和KA中间的部分加入消费行列,即价格的降低导致消费的增加或负斜率变化或需求曲线总是向下。
股票越贵越买是因为股票属于投资,对某些人讲在股票涨价的过程中它的效用B远比其价格KA涨得快。而对某些人恰恰相反。成交量的增加是更多的人认为股票有升值空间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人会认为价格涨到了顶。效用的变动是均衡的。
对于珠宝和钻石,并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它稀有。由于社会收入差距的存在,当它们变得不再稀有,而价格降下来时,作为稀有的效用就减小了。而珍宝最重要的效用就是稀有和可以炫耀。珍宝价格的昂贵要讨论供需量和均衡价格。很少的供应量在高价位上可以获得最大总收益。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某商店在开业前承诺开业第一天某珍宝可以以一折限量100件销售先到先得(商品稀有性和消费者收入没有变),那么对于这一珍宝的需求量必然大增。
需求曲线本身的意义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点)研究价格和需求数量的相关性,是非常严格意义上的。需求曲线斜率为负源自上面所说的持有货币效用和拥有商品效用的交换。换句话说,当对商品的效用或人的收入发生变化,商品的需求曲线不再是原来的需求曲线了,书上描述为平移是保守的理解,实际需求曲线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吉芬商品与个别需求曲线
张五常与汪丁丁关于是否存在“吉芬商品和向上倾斜的需求线”的争论好像是几年前的事了,本以为这种争论已经烟消云散、偃旗息鼓,然而近读
一、吉芬商品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主观评价。
这里说吉芬商品是一个相对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含义:其一,吉芬商品与特定的消费者偏好相联系,是相对于某一特定消费者而言的,而不是关于这种商品的所有消费者而言;其二,吉芬商品某一商品相对于另一商品而言的,也就是说,某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比较,它是吉芬商品。
先看第一个层次,吉芬商品与特定的消费者偏好相联系。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以及效用最大化构成了整个消费者选择理论,而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又是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消费者偏好,就没有与偏好关系一一对应的效用函数。由于在现实经济中,不同的消费的偏好千差万别,因而在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分析中,只能选择某一个消费者进行分析,因而我们看到消费者的等效用曲线或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平行的永不相交的曲线,那实际上仅代表个别消费者或者具有相同偏好的一群消费者。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等效用曲线是不能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假如这样做,则不同偏好的等效用曲线必定相交。因此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以及效用最大化所刻画的只是具有这一偏好的特定的消费者的行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时,理性的消费者根据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预算约束变化而调整自己对这种商品的消费选择,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这种价格与消费数量的组合就构成了该消费者对这一商品的需求曲线。因此通过“预算线——效用函数”,即价格——消费线,所推导的需求曲线只能代表某一(或某一种)消费的需求,是该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线,我们把它称之为“个别需求曲线”,而不是所有消费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线,为了区别,将后者称之为“市场需求曲线”。在个别需求曲线的形成过程中,有两种效应在发挥作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负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则这一消费者的个别需求曲线就会掉头向上倾斜,因而对于这一特定消费者而言,这种商品就是它所认为的吉芬商品。该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隐含在偏好所决定的效用曲线中。但是这种评价只能代表这一个消费者或者具有同一偏好的一群消费者,而该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是否具有同样的偏好也将其评价为吉芬商品却不一定,我想在样本足够大的条件下,所有消费者具有同一偏好的几率为零。也就是,某一商品对某一特定偏好的消费者来说是吉芬商品,因为在它的消费选择决策中,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对其他消费来说,由于无差异曲线不同,负的收入效应不一定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并不认为是吉芬商品。因此,关于吉芬商品的判断是与特定的消费者偏好相联系的,我们千万别上的当,为“名留经济学青史”(薛兆丰语),而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一种大家都将其评价为吉芬商品的物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某一商品的所用消费都具有同一偏好的几率为零。
再看第二个层次,吉芬商品是相对另一商品而言的。虽然人们对“是否存在吉芬商品和向上倾斜的需求线”有争论,但是好像没有人对“劣等品”这一概念提出异议。根据平狄克(Robert S. Pindyck)的定义,“正常品”就是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的商品,而“劣等品”就是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的商品。因而对劣等品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是下降的,而吉芬商品就是有一个大于替代效应的负的收入效应的商品,因此吉芬商品实际上属于劣等品种的范畴。既然有“劣”,则必然有“优”,因为它们是一对概念,“劣”是相对于“优”而言的。所以吉芬商品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尽管从字面上看不出来(这也正是引起人们误解的原因,认为吉芬商品就是某种特定的物品)。因此某个消费者在评价某种商品是否为吉芬商品时,她应该有一个“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是隐含在需求曲线背后的。这里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即偏好,同样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在等效用曲线图中(总是有两种商品),消费特别偏好的另一种商品就是我们所说的参照物。不同消费者对参照物的选择,完全取决她的主观偏好,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
因此我们不能够武断的说某种商品就是吉芬商品,而应该说,对于某一消费者而言,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比较,它是吉芬商品,因为在该消费在关于这两种商品的选择中,由于她强烈的偏好另一种商品,从而使得负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二、需求定律所画的需求曲线与“预算线—效用函数”所推导的需求曲线并不矛盾
事实上,根据需求定律所画的曲线只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结论,它就是我们前所说的市场需求曲线,它不必刻画“替代效应”,也刻画不了,因为它的得到,根本无须涉及需求曲线背后所隐含的理性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它所能刻画的只是“替代品效应”: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导致该商品的需求向右移动。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预算线—效用函数”所推导的需求曲线仅仅是个别需求曲线而不是市场需求曲线,如果要想得到市场需求曲线,就必须将所有消费者的个别需求曲线横向加总,大量的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作用结果,将得到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但是这并不能排除个别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可能性。这正如张五常所认为的,不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即市场需求曲线)因此在关于“是否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争论中,有人说的是“个别需求曲线”,而有人说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因而争论的问题不在一个层面上。张五常认为不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我想应该指的是“市场需求曲线”,也就是根据需求定律所画的曲线,这也与张五常非常注重经济学的现实经济解释力相一致;而杨小凯所说的实际上是个别需求曲线。
三、到底有没有只刻画“替代效应”的需求曲线
然而这种只刻画替代效应的稀克斯需求曲线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可观察的,是一种假想的需求曲线,因为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对理性消费者的选择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会用相对便宜的商品取替代昂贵的商品,第二,由于价格的下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上升了,它允许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任何方法去购买全部商品,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消费者选择就是最终的消费者行为,也是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消费者行为。如果只认为价格的下降对消费只有第一种影响,这实际上是否定了经济学关于“经济人”最基本假设,因为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应该使她能够达到一条更高的效用曲线。斯勒兹基将这两种影响总结在斯勒兹基方程里,可观察到的总效应=不可观察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如果用数学语言说明,“可观察到的总效应”就是马歇而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可观察的替代效应”就是稀克斯需求曲线的斜率。
由于稀克斯需求曲线仅仅刻画替代效应,因而不存在任何掉头向上的可能性,如果有收入效应,就将稀克斯需求加上收入效应从而得到另一条稀克斯需求曲线,这从理论上解决了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问题,我想这也正是稀克斯推导这条曲线的目的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稀克斯需求曲线理论上的完美性并不能掩盖现实中的不可观察性。在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中称其为“一种精神实验”,“是造出的假设性需求函数”。而真正能够解决需求曲线的向上倾斜问题,还是我们上面提出的区分个别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2004年5月
一条固定的需求曲线,表示当“其他任何条件”都不变时,某物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反比关系。所谓“其他任何条件”,包括物品的品质、顾客对它的喜爱程度,顾客个人的健康、年龄、性别、家庭规模等.
罗:当价格水平具有自身的效用时,需求曲线上斜。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海湾王族成员在瑞士度假期间,违章停车,被处以罚款。该罚款水平与一般瑞士人相同,都是20瑞士法郎。该王储大怒,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他签出了一张百万瑞士法郎的支票。这里价格水平具有了自身的效用。在20法郎倒100万法郎之间,有无数个点,越是接近100万的点,该王储越是倾向于支付。这是典型的上斜需求曲线。他用高价购买到了只是高价自身的效用?
罗举了这个例子,也是汪、罗、叶三个人都它认为证伪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但这个例子是否违反了“其他条件不变”呢?
该王族成员对“付100万”的偏好大于“付20”,因为他认为“付20”是“这是对他的侮辱”。从而可以推断,“付100万”不是对他的侮辱。
可推断该王族成员的行为:付20“购买”了“对他的侮辱”;
付100万“购买”了“不对他的侮辱”。
我认为此王族成员付20和付100成购买的不是同一件“物品”,从而没有推断“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愿共同探讨。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