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能进电力公司无疑是捧上了“金饭碗”。重庆理工大学就有本事为毕业生批量造就这样的“金饭碗”:这所学校的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每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进入大型电力企业。在重庆市教委公布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上,重庆理工已连续几年位居榜首。2011年,学校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50所“2010-2011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之一。这个“就业五十强”,究竟念着什么不一样的“人才经”? 创新培养机制 让用人单位“为之倾倒”的,是重庆理工校企合作强化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的每个学科和专业,与具有不同行业特征和不同工程技术背景的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工程,全面实行了“3+1”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大一至大三,在学校开展工程理论学习实践;大四进入企业和科研院所实训,并由企业、科研院校选派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双导师”,与学校老师一起为学生教授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 “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校党委书记朱新才说,重庆理工敏锐把握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新增了汽车检测与维修、知识产权等社会急需的专业,探索完善了“合格人才与精英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学院工艺设计专业的新生刚进校,就被分成不同的设计团队,每个团队由一位老师带队,按工程驱动的方式不断完善设计。大学4年,都像在设计公司上班一样。学校还通过数学建模大赛、汽车零部件大赛、设立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建立实践创业基地等,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过去4年中,全校学生共获得各项国家级竞赛奖励65项、市级奖励175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