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网络货币的话题在网上讨论的比较多,据说都惊动了庙堂,甚至有人不去炒房、炒股,去炒网络货币、游戏币去了;还有人说网络货币的黑市出现,影响到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看来,网络货币作为一种比较新的事物,广泛地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对货币的问题长期以来就有写思考想一吐为快,今天就以此为切入点是个很好的契机。但是,我准备从遥远的地方开始这个话题。
分工和产权的分立产生了交换的需要,交换需要共同的文化基础——信任,按照马克思的考证(关于货币的起源理论,西方经济学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交换的扩大使货币被商品“排挤”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虽然,货币从它最原始的形态到现在的电子虚拟货币形态发生了面目全非的变化,但是它的某些基本特征还是保留了下来。货币,就是参与交换活动的人在一个共同的信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集体意向力,它外在表现为货币的各种具体形式。举个例子,货币就好比我们的语言,必须相互交流的两个人都会一种语言才能沟通,这里也有信任的存在,如果一个单词或者一句话在两个不同的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认识,也就是说同一个语言单位,两个人对他的信任度形成不了一致性,也不能交流。货币就是经济系统中的参与者的交流的语言,并且是最简单、最纯粹的语言单位,因为交换的每个人都认识它,并且都认同它,当然这种信任是以国家的支持为基础的。所以,货币它又是局部社会的产物,就有了美元、英镑、日元等的区别。货币的产生和区域、民族、文化、历史都有关系。
但是,货币也可以被抽象出一个一般的模型来。首先,要有一群人,不能是一个人;其次,这一群人要相互区别、相互分立的同时又有着共同的信任;最后,存在着分工和产权的分立。这么一个系统被构建出来以后。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其中充当货币的角色。因为,有着多种需求的分立的个人在分工制度下,使得人们之间相互需要产生了可能性(剩余的出现)和必然性(专业化),必然有一种可以通约这种分立矛盾的事物来统摄整个系统的行为,这个角色,就是货币。按照杨小凯的理论,货币的出现是经济系统中交易费用最小化的要求。
首先,一群人,可以大到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又可以小到一个论坛的成员、一个俱乐部、一个快餐店。所以,网络成了快速集聚起一群人的一个虚拟的地方。不在于这群人的地理区域的分布,而是在于他们是能够联系的,无论通过什么方式。
其次,有着共同的信任。拿游戏币来说,大家玩一个游戏的群体,差不多有着共同的年龄段和共同的爱好,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对我这种从不玩游戏的人来说,给我多少点卡,对我而言也是没有作用的,因为我不会参与到那个圈子里面去,没有这种共同的文化信任感。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经常泡坛子的网友知道,很多论坛都设有积分、论坛币啊,那么在这个小的虚拟社区内,论坛币就相当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货币,因为我们都把论坛币用来购买比较有价值的帖子——一种稀缺的信息资源。
最后,分工和产权的分立是保证交换的存在,或者说市场的存在。游戏里面的等级,QQ里面的各种等级其实就是一种分工的形式,还有论坛里面的各种角色。大家每人都有一个帐号,那是在虚拟游戏或者虚拟社区中区别以别人的标志,和现实社会中拥有私有产权的你是一个意义上的存在。
所以,网络货币不神秘也不新奇,只是我们还没有透过它的形式认识到它的本质而已。
在谈了网络货币的本质以后,我们再来看看网络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关系。其实,这两者的关系跟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拿Q币为例,现在腾讯公司保证Q币的单向流动:人民币——Q币,汇率1比1。这里要说的是,这种承诺是无效的,当Q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时候,特别是我国的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腾讯公司的各种游戏、软件活动中去的时候,黑市的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说Q币和人民币的互换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我可以预言,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上网并对腾讯的各种网络活动产生了长时间的依赖和认可,那时候,中国政府宣布将有Q币取代现行人民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但是,现在我国的网民数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少,上网的人也不是都被一种网络货币所导向,况且,黑市固然存在但交易量很微弱,可以说有人从中谋些小利,但要是说到影响人民币的汇率动摇人民的地位,有点危言耸听了。使网络货币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像论坛币一样只能购买一些信息贴,还是有必要的,如果想限制像Q币这种膨胀过快的币种的话。(欢迎大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