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国也有这样一块铜牌,三一重工奠基时,他和袁金华、毛中吾还留在涟源乡三一新型材料厂,铜牌都是后来补发的。他喜欢梁稳根办的这件事,但他说:“我还有一个好东西。”
这个“好东西”是支笔。2008年2月28日,三一集团高层签署了一个产值过300亿的绩效协议,梁稳根拿起签字的那支笔说:“这支笔我要拍卖,谁要?”唐修国说:“我要了,我出10万。”一旁的毛中吾接茬说:“我出十万零一百。”梁稳根瞪了毛中吾一眼,说:“别捣乱,你要出就多出点。”
最终,唐修国以10万元拍下了这支笔,梁稳根说道:“如果哪一年我们产值过了300亿,我300万赎回这支笔。”下面员工一下炸开了锅,梁稳根接着说:“如果公司能够实现1000亿,我1000万赎回。”现在这支笔锁在唐修国的保险柜里,他拒绝了梁稳根今年300万的出价,打算明年卖1000万。
行业公敌?
连续十年的基建、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扩张,特别是4万亿经济提振计划中,有3.2万亿是和工程建设相关的,给了这个行业培养首富的沃土。
尽管三一重工在市场上勇猛精进,但在行业内却口碑不佳。这虽然多少有同行相轻之嫌,但也与三一重工的行事方式有关。凯雷并购徐工事件即为一例。
三一重工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有26.56亿元,即使整个行业依旧是需求大于供给,但要想实现当时设定的2010年销售额达到300亿的计划,三一必须迅速增加产能。除了大肆在上海、昆山等地建立产业园,直接并购企业也成为三一必要的措施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0年前曾结伴考察长沙的梁稳根和向文波再次出动了。这一次,他们到过佳木斯,去了沈阳机床厂,行业老大徐工也在梁稳根的考察名单里。而就在2002年前后,梁稳根前去徐工参观时,还只能在行业老大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面前做个“小弟”。
但到了2006年6月,就在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等待管理层审批的关口,向文波相继在博客上发表《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凯雷收购徐工是一桩违法交易》等文,将凯雷收购徐工机械描述为“外资危及民族产业安全”。
“我们认为徐工机械被凯雷并购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中国品牌当时缺少的是资金和技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支持徐工。”中联重科副总裁、总法律顾问孙昌军否定的是一个早已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论调”。
虽然成功阻止了凯雷对徐工的并购,但三一此举也让业内同行难以接受。三一看上的沈阳机床厂因为不同意三一控股,并购最终也没能完成。此后,建立自己的工业园区成了三一发展的唯一扩展方式。
另一起与三一有关的丑闻则发生于2011年4月。一位爆料人将三一重工及其新疆分公司以“业务费”和“春节公关费”为名涉嫌行贿502万元的19份内部文件,公开上传至网络,激起轩然大波,负责新疆分公司的梁在中不得不从总经理职位上紧急撤回。
梁在中是梁稳根的儿子,原名梁治中。“梁在中当时在管新疆公司,这是给他栽赃的。”唐修国说。事后湖南省ZF也发红头文件澄清是竞争对手诬陷,但不得不让几位创始人对“接班人”加紧教育。
梁稳根的“政治经济学”是必讲内容,他在三一集团早就提出干部要提拔必须先交入党申请书,他本人更是在200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党代表,成为湖南首位成为党代表的民营企业家。这应该也是“正确的”接班人所遵循的路线。
梁在中喜欢车,还真改装了一辆,这和唐修国的兴趣很像。但梁稳根劝儿子不要开,举了杭州富二代飙车撞死路人的例子,梁在中果然不开了。
现在除了毛中吾的孩子还在读初中外,另外四位创业者的孩子已经聚在三一了。2006年夏天,梁在中从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管理专业毕业,进入三一集团工作,历任车间调度员、财务本部副总经理和团支部书记,一步步进入接班人角色。
梁在中准备去国外读硕士,正在复习中。但无论去哪学习,16岁就开始旁听董事会的经历才是对他影响最深远的教育。
其实三一集团董事会的旁听人不止梁在中一个,几位创始人都鼓励自己的孩子旁听。“梁总儿子走的路基本就是我儿子未来要走的路。”唐修国说。他的儿子和向文波的儿子都已经大学毕业来到三一,袁金华的儿子从部队复员之后也到了三一,三个人和梁在中一样,从车间调度做起。
这些接班人们未来要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三一重工如何维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一个机械工程行业的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年前,首富绝不可能出现在这个行业。”他认为,连续十年的基建、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扩张,特别是4万亿经济提振计划中,有3.2万亿是和工程建设相关的,给了这个行业培养首富的沃土。
但当4万亿效应慢慢消散之后,三一重工还能像现在一样风光吗?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10/1 三一重工如何成为造富机器 短短六年间,三一重工的总市值从40亿变成了1370亿,这一爆炸性的市值增长帮助梁稳根走上了首富宝座。这一切来源于三一重工在资本市场的娴熟财技。
如果回溯到八年前,三一重工初登A股市场之时,公司净资产近6亿元,净利润近2亿元。而上市两年后,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三一重工总市值已达约40亿元。但这仅仅是刚刚起步,随后只用了六年时间,这家公司的市值就增长超过33倍,达到了1370亿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
市值的剧增,不仅将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权的梁稳根一举推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而且在持有股权的公司管理团队中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富翁。
在市场制度规范远未完善的中国股市,大股东的“暴富”背后,似乎总是跟随着无数的流言与黑幕。这一次也不例外,梁稳根成为新科首富之后,诸多质疑也随之而生——三一重工的市值是如何爆炸性增长的?
在调查梳理了三一重工2005年以来的财务资料后,南方周末记者发现,这一系列“财富效应”的发端,似乎正起源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
“红股模式”
纵览三一重工市值剧增的过程,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公司市值规模的增长,与其股份流通规模的扩张之间,总是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使得公司股价与市盈率维系在一个对投资者具备吸引力的合理位置。
对于像三一重工这样业绩高速成长的公司而言,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就是在每年公司分红时向全体股东赠送红股以取代现金分红:红股的分配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公司为分红而支付的现金,降低公司经营的负债比率;另一方面因股份规模扩大而下跌的股价,在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支撑下,很快会回升至符合市场预期的合理价位。
实际上在上市后的2004年,三一重工就以资本公积金10股转增10股的送股模式,将公司股份规模扩大到了4.8亿股。
但在股权分置结构限制下,这一“红股模式”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由于大股东股权无法流通,因此虽然获得同等比例配股,但却无法分享相应股权下的流通收益——这意味着流通股东获得了丰厚收益的同时,大股东却只收到了一张遥遥无期的兑换支票。
在这一制度约束下,上市企业控股股东要么以高额现金分红获取收益;要么干脆不分红,再以关联交易等方式将公司利润甚至资产转移。而这两者都将令上市公司未来的持续竞争力受到极大损害。
正是这一现实的利益考量,使得身为民营企业的三一重工,却在为国企“量身订做”的股权分置改革中,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来换取“全流通第一股”的桂冠。
在打通了“全流通”的制度阻碍之后,上市公司的“送股扩张”模式终于得以畅通无阻: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2006年底,公司再度以10送10的模式将流通股份扩张到9.6亿股。
此时净资产50亿元的三一重工,按2007年的股价高位70元计算,公司市值已达670亿元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