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民间资本,对经营性的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运作,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投融资改革的方向。由于
BOT这种投资方式不需要政府公用预算中的直接投资,并可将债务及大部分项目风险从政府转移至民营部门。因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BOT方式日益活跃起来,但由于其运作较为复杂,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在国际上已有好几起著名的失败案例,如:投资
8.3亿美元的泰国曼谷第二高速公路和投资
4.6亿美元的欧洲机场轻轨铁路等。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
BOT方式,其最终目的是项目的成功。使投资者、政府以及其他各参与方获得多赢的结果,从而形成基础设施融资的良性循环,而不是纯粹为了转嫁风险。因此,项目投资者如何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参与方合理分摊风险便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1 BOT方式风险的特点及其分配原则
BOT项目经历的时间长,参与方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建造、运营、养护、维修、移交等。在项目的建设阶段、经营阶段和移交阶段,其不确定性随着各阶段的推演而呈递减的趋势,对资金投入的需求以及利润的流出也非常不均衡。
项目投资
者能否取得
BOT项目的成功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