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7-2-6 19:42:00
我上面说的有点没道理,个人认为一个价格歧视的例子,由于国内想买到那么好的剃须刀不好买,基本上只有这么一种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垄断,而在美国,由于两种市场是分割的,并且在美国,飞利浦的垄断力量没有像在中国对高级剃须刀的垄断力量那么强,所以,它当然就要卖低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6 21:22:00

我觉得还是要考虑消费市场的因素,影响消费有很多因素,价格、质量、品牌观念、心理认可程度等等,很多外国的高档奢侈品在中国这个不算富裕的国家反而很畅销,不知道是否从心态上可以找到原因。在中国,飞利浦一些型号面向的是一些中高档消费者,有时需要与其他品牌保持一定价格差以维持其品牌定位。而在美国,可能是另一种情况。所以成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一种变相价格歧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7 01:33:00

关税。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7 08:23:00

看了这么多观点,很长见识。

从实际汇率的角度,e=E乘以P*/P。不过中国和美国的物价水平不会差那么多吧。还有就是收入弹性,对中国人来说飞利浦是奢侈品,中国人收入特别是中产阶级收入的提高,会增加其销售额。我上营销课时,老师告诉我们“高处不胜寒”,你价格高了反而没有竞争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7 08:55:00

我想,有关税的因素在里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价格歧视。

虽然中国的剃须刀品牌众多,但在高价高质层次,可能还是飞利浦独占市场,而且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能消费起该商品的消费群其对该品牌的认可、及对其替代品的选择来说,可以说其需求价格弹性相对来说较小。

垄断厂商在隔离的市场,面对拥有不同需求弹性的需求曲线,常会采用歧视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再看日本汽车,有朋友提到其国内市场上的汽车质量、服务都好过中国。原因也在此,因为在其国内市场,如果不那样就面临被起诉、被淘汰的命运。而在中国市场,国内品牌已形成这样一个大的市场环境,外来品牌只要降低自身要求(当然也节约成本,且并不多影响其销售)就可照样占领自己该得的那一块,何乐而不为?因此,只有随着我们市场的不断发育,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市场大环境才可以真正“与世界接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7 16:29:00

第一次登陆这里

看了那么多的发言

想提一点自已的看法

第一、对于消费者而言,飞利浦的价格是不贵的(国外也许便宜些,但买不到)。

举一下自已的例子:从98年我开始使用剃须用品,用过强生,2、30元即可,但有两在坏处,一是用的时间短,最多半年,二是剃须后皮肤会痛。2000年,买了一个飞利浦的,花了200多元,但用到现在还在用。平均每年已不到40元。

这是一个消费支出比的问题。

第二,可能是能消费得起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盲目和对于国内产品质量的不信任也是其中之一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8 23:19:00
我觉得品牌效应最重要,就弹性而言,我觉得没太大说服力。飞利浦剃须刀对中国这样的低收入国家的国民来说算是奢侈品了,我觉得弹性很大,富有弹性的商品提价是不利的,本来就只有高收入者能买得起,再抬高价格的话,买的人会更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0 16:38:00
把众家观点归纳一起就是它的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2 17:13:00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缺少足够的定价信息

价格歧视的形成在于长期对客户需求的认知,在欧美长期的市场运作取得了足够的信息

去判断对不同的客户的价格承受度。

对于美国的沃尔玛,他本身就是以低价为原则竞争的,飞利浦供货并以低价出货的策略,在美国市场这样

做的最后结果是有利可图的,这是长期的决策和改

变决定的,包括在中国设厂降低成本,直接在沃尔玛低价出售。但是是否是最佳的,没有人知道。

定价理论,包括价格歧视需要很多假设条件,比如信息的公开,和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但是是否在实践

中能达到利润最大化这是个问号。价格的具体

设置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和竞争经验。

在这一点上,他们对中国的市场是很没有信息方面的经验的。大家看看苹果公司就知道,官方的代理商

受到了总部很大的歧视,发货非常缓慢,根本不重视大陆的市场。iphone竟然要到年底才会在国内上市。

在这种情况下,定价就显得很混乱。虽然现在不能确定高价的原因是由于技术垄断还是高税收的束缚。这

个与总代理和销售很有关系。但是我不觉得国内的飞利浦有很强的垄断势力,在高端产品和技术上,他确

实无人能及,可能代理商和销售觉得飞利浦具有很强的品牌效益。长期的高价,确实给大家营造了这个印

象,但是损失的是他自己的利润。

最好大家能找出对它的征税和销量。

对于另外一种观点其实我也同意的

如果不是税收的限制,可能是由于品牌的营销策略造成的,把这个产品作为奢侈品在出售,带着高科技的色

彩,所以市场定价高。这确实是大部分的国外品牌在做的事。美国的CK(服装),曾经就因为中国代理商过

低价的出售产品而发生矛盾,觉得损害了他的品牌效应。但其实在美国CK就是很普通的牌子。

但是大多数我们看到的,都是以外币转换为RMB的价格在出售,现在对于我们的消费者这些平价的东西也成

了高价。但是这个飞利浦的例子确实有些奇怪。

大家不妨看看美国剃须刀价格的变化年表,是否由于竞争激烈,近来才价格剧降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2 17:27: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3 12:02:00

中国虽说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基尼系数很高,两极分化严重,富裕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还是非常高的,飞利浦也许想借当前的机会在中国的高收入阶层大赚一笔;

此外税收和三级价格歧视也应当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5 23:43:00
价格竞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6 23:53:00

国际税收遵循的是消费地征税原则,即产品在哪个国家消费就在哪个国家缴税;反之生产地原则。消费地缴税要求进口缴税出口退税。出口退税不是优惠政策,而是相对与进口缴税的抵项。我国出口退税退的是增值税和消费税(这里没涉及消费税)。

因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遵循税收的效率原则,主要税种是流转税,如增值税占了我国税收的大头。相反发达国家遵循公平原则,主要来自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最后归结于个人所得),而像增值税(或称销售税)这样的流转税收的很低。这是我国出口低价的一个原因。但这不构成倾销或补贴行为(除非出口退税大于名义税率征收的流转税和关税)。

另外增值税是环环抵扣按照增值额缴税,名义税率17%(或13%),比如你出口这到环节税负在5%左右(因为扣除以前环节已经缴纳的税款),但退税率是相对整个产品的所有纳税环节,如17%、11%、8%,甚至因为你在中间环节还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实际税负率更低。因此所得的退税可能远远高于所纳的税款,变成实际上的补贴。

出口贴息以及各地的出口补贴,但这应该不是很大。

进口关税可能有关系,比如国外产品进口国内市场的环节。

我觉得价格歧视的可能性不大,像这种产品应该不会有那么大的产品定价权,不应该具备垄断特性或者极度的信息不对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0 04:54:00

先出口再进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1 22:53:00

我也认为中国人自古就有沾显的心理,生怕自己有钱别人不知道。许多外货到中国买得贼贵,就是摸准了国人这心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4 22:31:00

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天价,跑到美国却降价了?日本生产的汽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运到美国后价格比在日本本土更便宜,你可以说这是“价格歧视”,也可以被指责为“倾销”。有人说日本厂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倾销汽车,占领美国的市场,同时在日本本土用高价索取利润,补贴倾销的损失。可是,这样的观点怎么能说得通呢——日本人怎么会用自己的钱补贴美国人呢?你说“扩大市场”,可是亏损的市场,谁愿意扩大?越扩岂不越亏? “低于成本,占领市场”的倾销阴谋理论不堪一击,不过至今仍然深受欢迎。恰当的解释是,日本的汽车,无论是日本本土的高售价,还是美国的低售价(因为其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高)。都高于其生产成本,因此无论在日本还是在美国,都是卖一辆、赚一辆,没有“为了赔本而吆喝”的。问题在于怎样定价才能多赚。在日本,价格定得较高,才能使总收益达到最大;但在美国,价格得定低一点,才能使总收益达到最大。显然,“价格歧视”的目的是增加交易,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是有利的。中国飞利浦的剃须刀(HQ7110)也是这种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6 21:10:00
以下是引用zjjmddd在2006-12-13 22:56:00的发言:

对于这个问题,由于其差价有600RMB,因此首先考虑有倾销的可能,笔者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复旦大学邹根宝教授,他也认为(在各个条件都不明确,即只有作者给出的条件的情况下)倾销的可能性最大,那么现在来看看一个例子:假如一件商品在国内卖300RMB,本来在美国卖$27.5,但是现在才卖$20,即在别国的价格小于国内价格,那么就说明有倾销的可能,原因是这种商品具有很大的暴利,属于不正当竞争。但是倾销的充要条件是:1。价格低;2。出口到别国的该种商品的数量足够多(若是这种出口产品足以达到使进口国的市场结构改变,国外企业产品分额明显降低的程度)。但是这个假设的疑点就是美国WALMART超市飞利浦的剃须刀是不是真的由中国销往美国,笔者曾访问过飞利浦公司的官方网站(http://www.usa.philips.com/index.html),发现飞利浦并不是只有在中国才设有生产厂,在美国本土也设有生产厂,因此若这种剃须刀不是经由中国出口至美国,而是在本国本土生产的话,由于没有税收的关系,价格应该便宜很多,或者假设美国从其他地区进口这种产品,现在假设在北美的国家进口(因为由于北美贸易关税协议的关系,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的过程种保持着极低的关税),但是俞世维曾在他的竞争力讲座里面提到过,像WALMART超市,他在产品生产与最终销售的过程中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其直接向生产厂商下订单,然后有专车负责运输产品,然后在上货,这么高的效率避免了很多额外的成本,这也足以抵消微薄的关税所带来的影响了。

但若此种产品真的是由中国出口往美国,差价如此之高就说明了现在中国来料加工业的一大弊端:即“博傻”或者说“竞次”(这个概念袁剑曾经详细探讨过,在论坛上也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到论坛上查找袁剑先生写的论文),如今中国的贴牌生产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也正是因为贴牌生产导致了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在响亮的商标上赚取了很高的利润,而中国的大多数廉价的劳动力只在这当中分到了一杯少得可怜得羹,他们辛苦劳动所为国增长的利润跟外国FDI所攫取的相去甚远。曾经笔者就看到过“哥伦比亚”(美国著名的滑雪运动衫品牌)将衣料送来让国内工人做成成品,然后销往美国,在美国就也只是卖到7090美元,但是国内却卖到30005000人民币。让我们再来做个比较:国内大型科普杂志《科学世界》(newton)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在国内卖是12RMB但是在国外则是$8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64元,这样大的差价除了关税之外,包含的是技术,是知识产权(尽管美国也有很多权威的杂志),因此我们看到了贴牌生产的(飞利浦剃须刀就是这种情况)害处,曾经“爱国者”(国内一著名多媒体数码产品品牌)CEO在“对话”(CCTV—2的一档经济栏目)中就对中国如今的贴牌生产现状举过SONY盛田昭夫的事例:1955索尼在美国起步时茫然无措,找不到经销商。盛田昭夫放下所有的事情,自己去美国一家一家经销商接洽谈判。终于有了一个对半导体收音机感兴趣的,并且定单为10万台半导体收音机,条件却是能够以经销商布罗瓦的名义销售,亦即索尼为这家美国公司做代工,理由是“没人听说过索尼”。10万台是一笔大订单,价值超过了索尼当时的总流动资本。那是索尼非常饥饿的年代,日本的董事会一致意见是盛田接受这笔订单。技术迷井深都饿怕了,禁不住这个巨大的诱惑,几次给盛田打电话,强调应该接受布罗瓦的条件。而对盛田来说,要紧的是让索尼的名字响彻全世界,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尚未立足,此时的妥协将会招致索尼最终的失败。但是,盛田无法说服在日本的井深大和董事会,于是他决定行使自己的权力:拒绝这份订单。甚至威胁,如果董事会再行相逼,他就辞去董事职务。若干年后,盛田说:“拒绝10万台的订单是他在职业生涯中所做的最好的商业决策”。因此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从幼稚的加工生产(“血汗工厂”)转变为自足创新,自主研发是关键。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很多高人提出的出口退税问题,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产品的国内以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但是,外贸出口企业退税按国家规定的退税率核算,一般是征17%退13%,具体产品各有不同,13%应收出口退税等着退钱,4%直接记入成本,而现在差价这么大,应该排除出口退税的肯能。

现在再来看一个粗糙的模型,大国间的贸易时征税的模型(假设只有中国和美国发生贸易,显然这两个国家都是大国,产品的品质时相同的),在不征收关税即自由贸易的时候,两国在进出口相等时的价格为p,假设现在征收关税税额为t,因此征税国(假设为美国)国内的价格就会升高,这样就会导致生产者扩大生产(但这是“盲目”的),于是国内价格就会有相当幅度的下降,对出口国来说(假设是中国),其因为征税出口的产品数量相对减少,因此多出来的产品会放在国内销售,当然价格会提升以弥补本来可以赚取的外汇(假设其是纯理性的生产者),这样就会造成较高的差价,当然这个模型很粗略,并且这种差价是出现在没有达到均衡状态的情况上的。

另外,从消费心理学上来粗略的分析:美国的消费者相对来说是理性消费,即其国内本土的牌子在技术与成本上的竞争力并不比来自荷兰的飞利浦这个牌子差(至少他们在核心竞争力上是相似的,因为美国的技术产业不差的)。而中国国内虽然剃须刀的牌子众多,但是由于质量和牌子知名度不如飞利浦的牌子,所以造成国内消费者偏向于买知名的牌子。

若是再这样“竞次”下去,那么也不难解释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在2006年上升到世界第一位,而通过调查中国使用这么庞大的外汇储备去大量的购买美国的国债(PS:利率千分之二)然而美国则用这笔钱又给了美国的资本家(用以投资中国,可以产生15%的利润),如此。。。。大家可以想想我国经济的发展到底走的是什么路线。

这道题目真的能够让我们看到值得沉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从小小的价格差异其实可以反映出很多的问题。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小小的见解,才疏学浅,有很多漏洞与纰误请各位高手给予指正,并希望不吝赐教。另外一些在飞利浦公司或销售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真实的看法,以及在复杂的国际贸易中的具体操作,毕竟理论是很多事情都不能完全解释的。谢谢!

楼主的帖子提出的问题的确非常值得让人深思。本人也比较有兴趣来探讨其中一些问题。zjjmddd兄的回复比较引人注目同时其思考也比较更加能够引起人们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深思,我对其中一段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谈一谈,已经用蓝笔描出。这里有一个模型,美国开始收税了,这必然导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上升,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考虑出口退税。应对这一变故的措施就是想办法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品成本,企图以成本的下降来抵消关税收取对出口产品的负面影响,目的是维持在美国的竞争力。其是为了维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得已而采用的一项应对措施,本身应该不能说就一定是盲目的,充其量招不太新。之后国内价格开始下降,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一应对措施虽然主观上主要是应对美国市场的变化,但规模的扩大必然也降低了在中国销售的产品的成本,所以国内价格开始下降。再后来zjjmddd兄提到由于美国征税了,所以出口量减少了。这我认为这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虽然美国开始收税,也并不能就推导出中国的出口一定下降。比如税率如果是5%,而扩大生产规模后成本降低了5%,正好抵消,那中国企业的这项扩大规模的措施收到了效果,中国产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维持不变,中国就没有什么减少出口的理由了。除非,比如成本只降低了3%,那中国还是有2%的损失,就是说美国市场对中国的吸引力降低了,中国就有可能才会考虑降低对美国的出口。如果成本降低了7%,那出口反而可能扩大。那么现在假定美国市场吸引力下降,降低了出口,但生产规模是实实在在扩大了,所以也正像zjjmddd兄说的那样,会将一部分产品转为内销。但接着zjjmddd兄说的国内价格当然会提升我也不太同意,因为想要弥补由于出口减少造成的损失只不过是中国主观上的愿望,但我认为作为中国,当初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扩大生产规模本来就要考虑到之后的风险,最终出口利润降低就是风险之一。中国企业作出的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定,其风险就要由自己来承担,海外市场遭受了损失,就想通过提高国内售价来弥补通常是一相情愿,这种做法其实是让国内消费者为企业的作为之后的负面影响来埋单。我不认为这种举动是“纯理性”的,反倒认为不太理性。关于这个案例,由于差价实在非常大,所以不太可能是为了弥补海外损失提高国内售价造成的,否则是不是就是说,其海外损失也有如此巨大呢?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种:第一,信息不通畅,在国内的消费者很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型号在国内和国外价格相差如此大的距离,如果有人知道了告诉了某媒体,被某媒体拿出来大大的曝光进而炒作一下,引起了高度关注,可能其价格就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第二,消费倾向。国内消费者倾向于购买这个型号的产品,因为是知名品牌的著名型号。国内消费者现在处于一个对品牌依赖度很高的消费阶段。第三,供应量不足。同一型号,可能在美国的供应量很大,而在中国其供应量相对于需求大大不足,导致价格高启。供应量本来也可能会出现波动,说不定楼主看到国内的这个相同型号的产品时正好供应不足。第四,可能这个型号的产品在国内有着较高税负。第五,有一定的通胀因素。现在流动性过剩,而富人和穷人吸收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最终流入富人口袋的钱会大大多于穷人,所以即使低端消费不旺,但中高端消费却可能相当不错,900RMB的剃须刀应该不算低端了吧。在中国,肯多花300RMB的消费者,更本就不在乎再多花3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 16:02:00

竞争与供求,在美国面对本土牌子来个薄利多销,而在国内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高价出售也挺吃香嘛不好意思我不懂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 19:12:00

想问楼住国外的这种价格持续了多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 05:34:00
新自由主义的那帮家伙,让别人买通了,所以飞利浦他们没有制约,想在中国买多少钱都可以。而中国生产的廉价产品,是别人吧我们当成了劳动工具。我们要的不是这种低级的生产企业。这种发展的思路对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 12:52:00

价格过高有一部分原因是炫耀性消费在里面。因为美国相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生产同样剃须刀的社会必要时间较少,成本相对较低,这就造成同样的剃须刀在美国的价值较国内低,所以便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4:39:00

垄断,产生价格歧视,飞里扑这种高端品牌,在中国本身就有很强的号召力,有品牌效用,我们不知道其他高质量的品牌,而在美国,美国人知道他们的 品牌也很好和飞力扑一样,因此在美国不成为垄断的品牌在中国却成为了垄断,产生了价格歧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7:25:00

营销观点

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应该开始出现,

对外为了促进出口降低价格,提高竞争力是必须的,

对内,为了维护自己的主体市场地位,虽然我们可以说有很多牌子的厂商,但是不可一否认phlip是领头羊,作为领头羊新产品的高价是必然的,这种时间价格歧视就是在初期将价格定的很高,等到有钱人都买了,再以正常价卖给普通人。

美国人的正常商品在中国很有可能就是奢恃品了。

所以对于不同的市场的不同的销售方案也是价格差造成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9:13:00

中国的零售业规模不能与外国零售业的规模相比,尤其像沃尔玛这样巨头。 沃尔玛经营的特点就是商品齐全,价格低廉。 而且由于它的规模大,国际化导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所以在它采购时,例如飞利浦剃须刀,商品采购的价格就会比国内零售业低。而且美国零售业总体强,降低销售价是必然手段。。当然它也会根据各地区的商品价格水平,经济情况调整他的销售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21:48:00
难道飞利浦要MBO???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5 09:56:00
向国外出口,资金周转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5 17:17:00

是否是某个阶层的人对于“品牌”过于忠诚,换句话说,品牌象征使用者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10:44:00

看了以上评论,感觉学到不少知识

我的假设是,飞利蒲公司把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以超低价出口到美国(可能等于或低于成本价),以此造成飞利蒲中国公司盈利下降(当然,通过在中国本土出售高价产品也可获得盈利),但美国公司获利,美国消费者得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10:57:00

出口创汇应该是一部分原因.只有两种国家是只储备很少的外汇的.一种是经济能力非常弱以至没有能力储备,还有就是经济实力非常强,遇到经济问题有能力调配解决的,如美国.像中国,储备了非常多的外汇,就是担心一旦有金融方面的危机没办法,外汇可以作为一个调控平衡点的手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14:14:00

是不是短期倾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21:01:00

期待别人的答案~~可能是生活水平导致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