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用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
首先,不完全竞争作为竞争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格歧视前面的已经解释过了。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
价格其实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飞利浦都满足了):
1, 必须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国际贸易中,飞利浦有其自己的品牌,所以生产的产品与同行其他产品是差异产品,不是无差异产品,它是一个垄断竞争行业,对其产品有一定的定价能力)
2, 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由于关税,贸易条例等限制,可以认为国内和国际是两个分割的市场)
3, 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对厂商来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份额是不一样的,一般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大,所以需求弹性小,而国际市场份额小,需求弹性大,所以对价格很敏感)
这样,飞利浦在国外倾销的三个条件都满足了,就是说,即使生产成本一样,厂商也可以在国内国外以不同的价格销售。
假设厂商边际成本MC是一条直线,不考虑运输成本,国内国外的生产成本都一样。从下图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为什么外国价格可以比国内的低,甚至低很多。
先说国内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垄断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销售量随价格下降而扩大。从微观经济学可以知道,垄断厂商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销售(MR=MC),因为再增加一单位的产品销售会使边际收益(MR)减少,可是成本没变,就会造成收益小于成本。所以厂商只会在MC=MR处生产,产出为Qd,价格为Pd。
再说国际市场。因为垄断厂商在国外市场份额小,需求弹性大,所以企业无法收取像本国市场那样的高价,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会出口Qf,价格低于国内价格Pd
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4 22:58: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