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4304 7
2005-02-21

Prospect Theory and 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PO Stocks

October 2003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 (FEA)

Abstract: We offer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long-run underperformance of IPO stocks using prospect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uncertain outcomes enter an investor's utility function through a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probabilities. Small probability events are given more weight than in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whereas median and large probability events are given less weight. IPO stocks have more extreme positive returns; hence they are valued more in prospect theory than in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We test our theory with Ritter's (1991) IPO sample. Using parameter value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xperimental studies, we find investors value IPOs the same as seasoned stocks in a prospective utility setting, even though the formers' long-run average returns are much lower than the latters'. Working Paper Serie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1 3:14:4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21 03:21:00

from SSRN

以前基本上从 fads, window dressing解释. prospect theory 更本质一点(FADS 也属于BF, 但是没有Prospect theory 本质)Prospect theory claimed investors giving on small probability in earning abnormal return more weight than standard probability theor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1 08:39:00
其实在众多的解释当中,很多看似都合理,关键还是检验方法和指标设计。在众多的影响因素当中,如何把重要的因素测度出来,并通过数据揭示出来,才是最为关键的。不知楼主有何见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4 23:39:00

斑竹,指标设计是什么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5 08:50:00
就是我们在测度是否存在心理因素的影响的时候,需要恰当的从公开数据中提炼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这需要设计指标来加以测度。同样的数据变化,可能是信息不充分带来的,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带来的。如何区分?这是实证研究中最困难的地方。理论模型的说明相对容易,但经验实证就困难了。我们在读相关文献时,一定要问:作者是如何测度行为因素的?这些指标能否在国内进行测度?这些指标是否存在较高的效度和可靠性?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6 21:40:00

明白了

但是我觉得Paper分两种,一种是开拓一种思路,比如Miller 1977提出hetroexpectation,然后才有后面的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各个角度各种方法上的实证。另一个是完全再某一个理论下设计实证。

我觉得我说的这篇文章重要意义是,原来的IPO研究都是从test risk-adjusted abnormal return 下手的,这个直接看utility function,right fat tail distributuion of return.直接比较utility functuion under prospect theory和matched firms之间是不是有utility 变化。是一个新的思路,把新的BF上面的成果引入到原来neoclassical finance naomalies上面来我觉得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

不过我完全同意斑竹的意见,用什么来选作behavioral proxy很重要,但是现实情况好像是用不同的方法尝试不同的实证,每个论文也只是一个小侧面而已。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方法来论证一个理论。我是这么觉得的,所以一个理论是不是好的理论有一点就是看看能不能接受多角度的实证分析,所以大量的实证是很必要的。而实证的方法又涉及到金融理论和计量。。。(计量,痛苦的计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