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是城市各种产业的划分和比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当它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之后,工业部门及其构成的变化和发展,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产业革命以来城市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产业结构,一般地说,它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分工时曾经指出:“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厂内部的分工,叫做个别的分工。”(《资本论》)简而言之,产业结构是按产业部门分类的社会生产结构。不过,城市产业结构,它一方面要受城市自身和城市依存的区域条件的限制,比如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有可能发展哪些产业部门,能够发展到多大规模等,都与城市自身和城市依存的区域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又要以国民经济范围内城市体系的分工为前提。任何一个城市,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建立产业时强求一律,或者追求“门类齐全”,都是不切实际的。
城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就其主要产业门类而言,一般不是为满足城市自身消费的需要,因此其产品是以较好的市场前景和以输出为目标。构成城市之间交换的基础是分工,由分工而引起和扩大城市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及各方面的经济交往,必然增进经济效益,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
由于城市之间分工的发展,各个城市都会有特定的产业门类兴起,并相应地发展一系列其它门类而形成产业群。城市产业结构的分类,可分为中心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产业。
中心产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因素。所谓中心产业,是一个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门类,其产品以输出为主。对不同的城市来说,中心产业可能是一个产业门类,也可能是若干产业门类。中心产业,通常又称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城市经济,仅仅从工业规模多大,工业产值多高看问题,往往是一种片面性,造成大量的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经济的发展要着力于建立中心产业,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否则,就不可能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
配套产业,也称辅助产业,它是围绕中心产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些产业门类,其产品或劳务主要是为满足中心产业发展的需要。没有这些相应的产业服务,中心产业也不可能顺利地发展。
一般产业,则是以满足城市自身居民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门类,其产品或劳务大都就地消费,这类产业对城市经济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这样的分类,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的地位和其它产业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布局、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指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重要的是坚持择优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促使城市产业的发展,包括发展什么部门,发展哪类产品,都要从市场的适应性、资源的可*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等多方面为依据,综合分析,权衡利弊,作出必要的选择。
所谓优势,乃是多项有利因素的有机结合,如果只从个别有利因素考虑,往往不会是现实的优势,更不能获得正确的选择。比如说,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大,并且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如果一个城市要发展这项产品,虽然技术加工条件比较好,但资源保障条件并不好;或者,拥有的资源具有相当丰度,而技术加工条件并不好;或者,技术加工和资源保障等条件都比较好,然而经营管理水平太差,高昂的费用直接影响了产品价格,那么,这项产品就不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从而建立中心产业,是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内容。另外,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要在认识优势、分析优势和组织优势的过程中去实现。
在选择优势,建立中心产业的时候,要相应地发展配套产业和一般产业,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看问题,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优先向城市的中心产业转移,使它可能适应市场新的需求,实现产品经常的升级换代以及不断提高它的工业技术水平。优势,往往相对地存在于竞争之中,而巩固优势,则在于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