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95 0
2011-11-08

判断一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有多大,一个因素是银行的风控能力与ZF的监管能力;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融资在全社会的融资渠道里面占的比重有多大

  事件:

  印度央行10月25日宣布,允许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存款利率,并从即日起执行。这无疑是长期实行利率管制的印度在利率市场化道路上的重要历程碑。同时引发了中国是否应该向印度学习的讨论,我们对此予以简评。

  评论:印度放开存款利率由来已久,市场化的好处要对照风险而言

  1.放开存款利率,通常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许多国家的利率市场化都遵循了“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利率——放开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的步骤,这是一个漫长过程: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允许国债自由流通开始,到90年代前期定存、活存利率自由化,前后超过15年;美国在1980年通过《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中国1993年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人行出台“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96年放开银行同业拆借至今近二十年,放开存款利率还尚未开展。

  ·印度也不例外,但存款利率放开已经逐步开始逾15年:印度在80年代后期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在1991年经济危机后,印度逐步解除了对贷款利率的限制。此后,国债利率也逐步由市场来决定。存款利率的解禁同期也有较大的推进。1992年起,印度央行对存款利率设立上限,并分别于1995年10月、1996年7月和1997年10月分别放开了对2年期以上、1-2年及1年以下定期存款利率的限制。

  2.一般来说,管制利率对社会经济效率与公平有损伤:

  管制利率造成印度银行储蓄流失、刺激直接融资与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加剧资产泡沫和社会分配不公。印度放开存款利率虽看似突然,其实是在通胀高企、实际负利率的宏观背景下,长期固定的存款利率造成的矛盾爆发的结果。

  ·印度通胀高企、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造成负利率情况严重。2010年以来,印度通胀的持续高企,使得长期的固定存款利率终于成了众矢之的。2010年以来,印度WPI通胀同比在8-11%,大幅高于5.8%的10年均值。而由于印度存款利率实行较为严格的上限管理,存款利率变化不大,存款利率与WPI平均存在近200基点的差距,实际负利率较为严重。

  ·这种情况下,银行储蓄在流失。近年来的实际利率为负使得印度居民储蓄意愿下降。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GDP的比重在下降(从2007年4季度的约37%下降到今年2季度的28%),居民定期存款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主要反映的还是后刺激时代的退出,由2009年1季度的占GDP232%下滑至今年2季度的219%)。

  ·流失的储蓄存款部分进入资本市场间接推高了资产价格。例如,印度的房屋价格迅速膨胀,清迈、孟买、德里的房价自2007年以来分别上升了150%、80%和50%。

  ·从公平角度说,管制利率造成社会财富从储户向贷户转移,从贫穷的农村/地区向富有的城市/地区转移。高通胀与管制压低的储蓄利率,对储户是盘剥;由此压低的贷款利率,不能充分发挥筛选好企业好项目的功能,对贷户是补贴。没有反应真实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利率,除了中肥了银行这样的媒介,也造成社会财富从储户向贷户转移。这种情况下,贫穷的农村和地区的储蓄资金,流向了贷款集中的富有的城市和地区,造成前者对后者的补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化。

  3.但是利率自由化的好处需要平衡风险。

  ·对银行业总体是利空,但负面影响因银行而异。储蓄存款是印度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储蓄存款占银行系统总存款的四分之一,管制利率下的银行存贷利差相对较高,而市场化带来的银行竞争造成租值(利润)消散,这对银行业总体是利空。但政策公布当天,孟买市场的银行股价下跌1.2%,之后两天迅速回升,似乎影响并不特别显著,这主要原因是市场已提前消化了这个消息——2010年4月印度央行要求银行每日计算储蓄账户的利率,2011年4月印度央行公开发表了一篇讨论开放存款利率的文章,从那时起市场就有一定的政策变化预期。但另一方面来说,管制利率下银行的储蓄流失造成贷款减少,影响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的利润,特别是中小型银行面临的较大压力;市场化如果某些银行增加了储蓄,受的影响就相对较小。同时如果某些银行财富管理与交叉销售的能力较强,受得影响就相对较小。

  ·对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整个银行业的风险水平上升。一方面,银行利差降低,可能会愿意过度冒险(“赚了钱是银行的,出了问题ZF会救”)。另一方面,如果贷款利率升高,一些资质不佳的企业愿意以高利借贷(“赚了是企业的,亏了算银行的”)。银行与企业的道德风险,会造成整个银行业的风险水平上升——80年代欧洲国家的银行业,现在韩国的银行业,都提供一定的例证,国际上不少国家的银行业危机都发生在存款利率自由化之后。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有多大,一个因素是银行的风控能力与ZF的监管能力。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和企业都存在过度冒险的“道德风险”,银行业风控能力与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决定了这个风险有多大。如果银行不能有效地判定客户信用,监管当局不能全面、有效、审慎地对银行进行监管,市场化的风险就比较大。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融资在全社会的融资渠道里面占的比重有多大。一般来说,这个比重越大,市场化的风险就越大。如果比较今天的中国与印度,印度的银行贷款相对股市债市总市值而言,只有92%;中国的银行贷款是股市债市总值的140%,说明中国比印度要更加依赖银行融资。




作者: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彭文生 来源:《财经网》2011年11月02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