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济系统演化复杂性几乎没有展开研究。
在历史是存在以商品来生产商品体系(斯拉法体系)、以资本来生产资本体系(马克思体系)和以产品来生产产品体系的复杂性排序的。
这是陈平老师需要讨论的。
二、 “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与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则打破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范式的梦想;而复杂性则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范式可预测性的幻想。”趋势分析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我理解,趋势分析≈经济规律。
三、 主流经济学范式危机与借鉴其分析工具并不相悖。
例如,跨期和世代以及马克思超长时间分析等。来自于我本人比较经济学研究。
四、 复杂系统的定义也不统一,至少有30多种,代表性的有如下一些:(1)复杂系统就是浑沌系统(浑沌学派)。(2)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演化系统(Santa Fe)。(3)包含多个行为主体(Agent)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4)包含反馈环的系统(Stacey)。(5)不能用传统理论与方法解释其行为的系统(John Warfield)。(6)动态非线性系统。(7)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层次后整合的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本体论的复杂性定义)。本体论复杂性还可以分为:(突变论和混沌的两种)运动复杂性和(分形的和非稳定性的两种)结构复杂性。它们都具有跨越层次的特征。表现为嵌套、相互连结、相互影响和作用等。(8)对客观复杂性的有效理解及其表达(认识论的复杂性定义)。认识论意义的复杂性概念也概括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关于用描述长度定义复杂性的各种概念和涵义,特别是关于“有效复杂性”的涵义。
包含多个行为主体(Agent)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这个重要定义和工具被您忽略了。
五、 非线性说明了系统的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即每个组成部分不能代替整体,每个层次的局部不能说明整体,低层次的规律不能说明高层次的规律。每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功能与行为。各组成之间、不同层次的组成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每个小系统又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可叠加性如何解释?可参见马克思资本论手稿。
六、 安德森指出,复杂性研究不应像一般语义学或一般系统论那样是“早熟和轻率地”企图建立包罗万象的构架;而应当注重特定的、可以检验的机制和概念。
先生替代理论框架研究是与此相悖的。
七、 整体性原理。由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线性经济系统,传统的叠加原理失效,因此,不能采用把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小系统分别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叠加的办法,而只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经济系统。这一点也很符合系统科学的思想。
微观、中观和宏观未必就是整体性原理的映射。
八、 动态性原理。复杂系统必然是动态系统,即与时间变量有关的系统。没有时间的变化,就没有系统的演化,也就谈不上复杂性规律。因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在您的研究中我看不到统一发展规律。
该统一发展规律是非常精妙的。可参见马克思经济哲学。
九、 复杂系统的模型分析方法。 目前有重要影响的模型方法有:(i)混沌动力学模型法(Chaos Dynamics)(ii)符号动力学方法(Symbolic Dynamics)(iii)结构解释模型法(ISM)(iv)系统动力学方法(System Dynamics)(v)复杂适应系统方法(Complex Adaptive System)。先生的分析比较单一,是否存在一种综合符号动力学方法、结构解释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复杂适应系统方法后的复杂系统的模型分析方法?我
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计量经济学关系研究》一文中已经提及该模型。
十、 在复杂性科学分类中结构学派先生也是忽略的。如果有宏观资本结构会怎么样?
我自己的研究。
十一、 在宏观资本结构中导入结构复杂性学派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可能是全新的。
十二、 结构复杂性科学由以下几部分构成:(i)结构复杂性的20条定律:复杂性定律能帮助我们鉴别那些为了避免无用劳动而必须克服的障碍,并指出提高效率的途径; (ii)复杂性的度量方法(Metrics):可以将待研问题的境况(problematic situations)赋予数值,以便比较不同的境况;(iii)解释结构模型(ISM)。 换句话说,SBSC是具体描述复杂的组织行为的基本性质、揭示复杂性的规律、提供可以在复杂境况下进行决策的实用方法、和指导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科学。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是否存在一个超大、非线性、不可回归、非均衡、非稳态、结构模型?这种模型即广义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自己的结论。
十三、 CAS理论正把系统的成员看作是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的、积极的“活的”主体。更重要的是,CAS理论认为,正是这种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的反复的、相互的作用,才是系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动因。 (ii)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个体与环境(包括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
资本即资本家的人格化是否与CAS理论有相通部分?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十四、 把宏观和微观有机地联系起来。 极端的还原论观点把宏观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微观,否认从微观到宏观存在着质的增加。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是:把统计方法当作从微观向宏观跨越的唯一途径或唯一手段。
您的中观层面未必能将把宏观和微观有机地联系起来,尽管您的研究已经进了一大步。
十五、 事实上,除了统计规律之外,一定还存在着其他的机制或渠道,它们同样也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CAS理论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能否采用社会积累理论?仅供先生参考。
十六、 您是否注意到1976年,美国生物学家梅依(R. M. May)将李—约克理论应用于生物群种的研究,采用形象的分枝理论描述李—约克定理及浑沌现象?能否引入社会学的阶层理论?
应该可以。
十七、 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考温(George Cowan)、安德逊(Philip Anderson)等杰出的科学家,提出学科整合和科学应从还原论向整体论方向发展,并提出了Agent和Emergence(突现)等的概念。
能否引入跨学科范式?结构和历史的辩证法?总体性辩证法、结构辩证法、内在关系辩证法?应该完全可以。
十八、 宋学锋(1992-1998)系统研究了浑沌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浑沌经济学的定义、界定了浑沌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范畴、系统总结了浑沌的定量特征及其判别方法,以离散浑沌经济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浑沌规律,提出了“区间分析法”,以便确定浑沌发生的临界区间。
是否存在一种精确的生理解剖学?否则,经济学的解释力从何而来?我的困惑。
十九、 1992年钱学森提出了“综合集成研讨厅”方法构想,用于分析复杂巨系统;
生产方式理论是否属于系统集成理论?
二十、 从本质上讲,复杂性科学是一种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学。
您的研究是更侧重状态的而非过程的研究,自己的胡乱判断。
二十一、 是否可以将外生冲击理论改造为内生的冲击理论?
我在尝试做。
二十二、 人的经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如果是货币、利息和利润,
那么,卢卡斯的理性预期范畴是可以成立。还可以得出马克思的短期真实理性预期观。
二十三、 真实周期理论的改造空间何在?可
以导入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即社会生产关系观。
二十四、 您在研究中未能完整的导入现代生物学框架。例如,目的、选择、种群、生物学概念结构等。
我理解,这个欠缺非常严重。
二十五、 您同样未能在研究中未能完整的导入历史理论。因未将唯物史观视作时间序列,所以您的经济波动思想也是静止的。
这一点要逊于后凯恩斯学派。
二十六、 尽管您论述过货币竞争的政治经济学,但您未能更多的关注货币理论。如果将货币资本也视作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那么,货币中性就是一个伪问题。
资本主义的金融化、货币资本积累、马克思时刻等不在您的研究视野。
二十七、 您在演化政治经济学的替代框架中提出的非均衡非线性动力学取代新古典的线性优化模型》世界发展是多均衡和演化的》解释马克思的历史阶段论+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达尔文的多样发展观是否也属于折中主义的方法论?
更好做法是内在逻辑自洽。
二十八、 您的中国建立国际金融秩序的战略选择是建立在再生产的规模和资本生产率的基础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实际财富还是其它?
望指正。
二十九、 您的经济学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论点是否存在方向错误?
疑为从一般到特殊的经济学。
三十、 您的经济波动的中观基础可否被资本、信用和消费三大被破坏所取代?
我已做过。
我与陈平老师的邮件往来
——原始邮件——
陈平师长: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迅捷回复的冒昧邮件!第一,因在休养中手中资料有限,我仅参考中国矿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复杂性研究所宋学峰的《复杂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PPT,这是我迄今见到的最全面的研究概述。大约用了一个上午写就;第二,我的研究方向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比较。喜欢使用跨学科范式、元方法论、科学哲学、经济哲学、激进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外国经济学说史以及广义宏观计量经济学的视域;第三,至于核心问题,哪些是文献上争议没有定论的问题,哪些是我的错误?
我希望具体指出经验分析错在哪里?模型构造错在哪里?还是哪些问题我没有触及,但是你认为我应当讨论?是一系列问题,容我做些选择。第四,渴望有机会在学术会议上得到您的当面赐教。
金安!
后辈晚学XXX恭呈。
XXX兄,
难得有人阅读如此多的文献。我希望你的批判文章做三点改进。
第一,列出所有你提到的文献,我希望区分你读的是英文版还是翻译的中文版。
你提到的一些观点,我并不熟悉。
第二,我希望你给出一个你的简历或研究的心路历程,让我理解你的问题是来自
经验研究,模型建构,还是科学哲学或经济思想史?我的回答才能对症下药,
否则无法泛泛回答你如此多的问题。
第三,哪些是你的核心问题,哪些是文献上争议没有定论的问题,哪些是我的错误?
我希望具体指出经验分析错在哪里?模型构造错在哪里?还是哪些问题我没有触及,
但是你认为我应当讨论?
如能改进你的批评,我很欢迎公开讨论。
只是我可能没有时间做书面讨论。
要是下次演化经济学会愿意组织一个专题讨论,
可能对大家都有好处。
因为你的问题可能有普遍性。
你来自浙江,能否请浙大老师主持?例如同时把你的信转给王焕祥老师。
谢谢你花时间读我的工作。
祝好!
陈平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jun54915"<
jun54915@sina.com>
发送时间: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中午1:32
收件人: "p.chen87"<
p.chen87@qq.com>;
主题: 敬请陈平老师回复
陈平师长:
您好!我是浙江高校一名老师。在清华的演化经济学年会上您是我们组的论文评阅人。您的所有公开发表的论著我均一一拜读,受益匪浅。有些论点如同醍醐灌顶。我的一些困惑和切磋以及商榷特发给您,恳请回复!如您首肯后,我拟公开发布,妥否?示下!
顺祺!
后学晚辈XXX恭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