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76 2
2011-11-09
一:抢救诚信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41期封面打出四个“抢救诚信”,文章谈到:关于诚信危机,中国已经谈了很多年,一直未见好转,反而有堕不见停之趋势。
  
  
  诚信,望词生义,言成则诚,人言为信,所谓言成则诚:说出去的话,只有做到了,才得算得上“诚”;所谓人言为信:只有人说的话才称得上“信”,反言之,失信的话是不能出自于人口的。政府提出抢救诚信,“正人者先正己”,必先挽救一下政府自身的诚信。
  
  近年来舆论媒体频频曝出来自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到郭美美事件、“达芬奇”天价家具造假、肯德基“豆浆门”、味千拉面“骨汤谎言”等等,无不拷问着社会道德,难道现代社会,在利益面前,诚信已一文不值?
  诚信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些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诚信建设已经成为执政党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随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就此作了部署。
  抢救诚信,最先要抢救的恰恰是政府。为什么这么说?诚信可分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这几个诚信中关键还是政务诚信,或者说国家主权信用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然而,现实非常骨感,政府缺乏必要的诚信。
  诚信,必须“言而成诚”,政府很多地方不“诚”,假模假式,大搞形式主义:搞个听证会,请来胡丽天等“听证专业户”,结果统统为政府摇旗呐喊;选个几个人大代表,犒赏几个既得利益者,结果人们不知自己的代表是谁,而代表不知自己代表了谁?再比如“三公”公开,明明时间到了,还没有公布,再比如7.23动车事故调查,即使是总理的要求彻查,也是一拖再拖。政府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兑现过,就显然失诚。
  诚信,必须“言而有信”,政府很多地方失“信”的,说话不算话,说过算过:比如承诺“为人民服务”,至今,尚未不知服务是哪些?政府到现在还是概括地讲有四:一是保护国家安全;二是维护司法分正;三是调节市场失灵;四是保障弱势群体。其实,政府提供这些社会服务并不是免费,因为每个人都纳了税的,也就是说,人们出钱向政府购买服务的。然而,政府提供出来的服务产品,口惠而实不至,甚至背道而驰,比如出现政府官员充当黑恶势力的马前卒、保护伞,想想各地的拆迁,打头阵的是谁?想想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10 08:24:31
各个城市都有房地产商不诚信的事件,而且很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0 08:40:41
谢谢  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