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98 9
2011-11-12
有不少朋友,问起美国国会法案,想从中国搞钱的问题。
其实很简单,美国一直进行的是靠信用扩张,就是借钱来支撑经济发展(主要是消化外贸赤字和财政赤字)。而你要借钱,就必须有抵押。最好的抵押就是房地产。
而美国全国人民欠的钱,因为是按照2008年之前的土地总价值来抵押的,那么现在土地贬值了,导致的结果,就是总债务,高于总抵押价值了。这个就是所谓资不抵债了。
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让你老中们过来炒房地产,一人投资50万美元,来个N百万人,就把人家的土地估价再次给“市场价”上去,变得可以资比债多,然后可以继续借债了,岂不是好事?
可惜的是,老美算盘太精,本来是一石头打三只鸟的。先是救了房地产业(就像日本80年代干的那样),然后是带动建筑业和大宗商品(老中买了房子,要折腾一下各自家具吧),最后就是稀释中国ZF手上的巨额美元。
但是这样的好处之下,居然不肯给人家一个绿卡,简直就是下作了。想一想吧,要跑出来的人,还不是移民,两边都不搭,出了问题,岂不是两边给人宰?
说实在的,你能够在国内把生意做大,自然有不少当地官府的各种同学、亲戚、朋友等等关系。不管中国如何变化,你还有些当地的渊源吧。
要是带着巨资移民出去,楚人无罪,怀璧有罪。到一些不熟悉的地方,要是人家当地官府的人,垂涎于你的巨资,结果就是当地发生一桩满门被害的刑事案,那么人家当地ZF,就只好无奈地继承你的遗产了。
不要以为危言耸听,在大萧条的时候,这种事情在美国发生不少。乱世时候的怪事,是不能用常理来推测的。
对中国国家层面而言,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还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国家手上持有的美元,某种程度上是起了保障金融和经济安全的作用。由于大部分的进口,还必须依赖于美元,那么这种外汇的作用,颇相对于清朝时候的银子。
而清朝经济的衰亡,首先在于鸦片导致的白银流失。当然和今天自己拥有国内的金融和货币主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何保持外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出现有序和可控的局面,既要防止大规模热钱涌入中国,也要防止大规模外汇溢出中国。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有一段时候,为啥有一大帮人气势汹汹地要分掉中国ZF手上的外汇。因为在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之前,这样的做法,都是在打击在国际经济讨价还价中的中国国家金融能力。
不要看到某些理论上的口号喊得有多响亮,最利于中国人的策略,在于一个渐进的转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12 10:59:52
自己先顶下!提倡理性批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2 11:07:49
美国生活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对穷人来说,本来就是艰难。对富人来说,当然是花天酒地。和其他国家也没啥区别,谁愿意相信美国遍地是黄金,就自己过来捡吧。你也可以成为杨致远,是不是?
当然也可能像那位中国来的工程师,到谷歌应征,被人枪杀在街头上。各有天命,又不是个人能够主导的。
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贫富差距大,美国应该是第一位。然后就是其他的盎格鲁-撒克逊系列的澳洲、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然后其他的欧洲国家,然后就是日本,最后是北欧的几个国家,贫富差距最小。
所以说,日本的穷人日子比美国的穷人好过,一点都不奇怪。
前面我说了一个结论,估计把一些人吓得要死。那就是美国如果运气好的话,重新恢复经济,可能要25-30年。
这个结论,是根据前面两次美国的大经济危机得出的。
第一次,就是在1890年,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大破坏之后的差不多工业化的30年,然后就是危机了。那个时候,美国的工业化,主要是重工业化。其代表工业,是钢铁业、铁路业、轮船业和采矿业。当时的石油业还是刚开始起飞。
这种工业结构,导致的最好结果,就是战争机器开动。于是为了解决国内产量过剩和消费不足,而当时又没有现在的全球化国际贸易体系,当时是靠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持的各自为政的经济体系,比如说英帝国的殖民经济等等。
那时候美国又没有实力和人家英国和法国对抗,于是找了软柿子西班牙帝国去捏,抢了不少战略要地,比如说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再加上夏威夷,算是对海外市场扩张打开的桥头堡。
但是当时的美国工业还没法子与欧洲帝国们对抗。这个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欧洲的自身工业体系,让美国工业横扫了不少原殖民地市场。而且美国的化工业、军火工业,也是这个时候成长起来。
但是这个还是没有解决危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只不过缓解了美国工业自身的产量过剩和国内有效消费需求缺乏的困境。
这个时候,一个新工业开始出现,那就是汽车业。虽然汽车是欧洲人发明的,但是把汽车进行大规模廉价生产,并把它从奢侈品变成普通消费品,这个是美国人的原创。尤其是亨利福特,提高工人工资,搞分期付款,让大家可以买汽车,是一大创举。
但是在这个工业大规模改变美国社会之前,美国就碰到了1929年的大萧条。
在大萧条的时候,美国出现了一代天骄,逆天而行的小罗斯福总统,然后他的新政,在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上面,尤其是美国高速公路系统建设上面,立下了美国未来发展的奠基之作。
当然美国的高速公路系统,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德国希特勒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影响。但是当时大家的想法,估计还是政府以工代赈,出钱让人民有工作,是为了解救危机。
只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是在大概50年代中期,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开始出现。
就是依托汽车这个交通工具,和四处通达的高速公路系统,美国开始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郊区化。
和以往的城市化不同,相对于大型城市的人口集中,和四处遍布的农村,郊区化出现的情况,是集中度没有那么高的郊区城市。
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一圈圈的中小城市圈,或者说城市群和城市带。这些地方,居住条件比大城市宽敞,但又没有农村那样分散。链接大家在一起的是高速公路,大家以车代步,到超级购物中心这样的大商场交易,然后在宽敞的大房子里面,慢慢添加各种后来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从早先的收音机,到后来的洗衣机、洗碗机和电视机等等。
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产生相对应的各种新的行业链,加上退伍军人上学法案,工会合同保障等等,最终产生了一种消费、生产可以兼顾的新生活方式,取得了1929年以前的重化工业经济方式。
不过美国今天碰到的困境,其实很大原因上和其生活方式有关。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个整个的生活方式,建立在一个关键的因素上,那就是原油价格。
只有低廉的原油成本,这种生活方式才可以维持。
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1973年的中东危机,原油价格都是很低的,大概就是不到2美元,1.8,1.9那样。就算是把现在的通胀算上去,那么也相当于今天的12-13美元。
中东石油危机,加上伊朗革命,导致了原油大涨,到了35.9美元,然后到了1985年,才开始跌回20美元左右,大部分时间,是在18-19美元徘徊,也就是今天的30美元上下。
记得当时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就是一加仑97分左右。但是从2000年开始,原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了。除了2009年大跌回到40多美元之外,现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原油价一样可以冲到100美元关口。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原油价格之下,美国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完全不可能维持。因为这样的成本推算上去,不光是你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无法正常运行,而且你稍微的一点增长率,还不够被油价填牙缝的。
美国在中东的控制力的不断变弱,也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恶性循环。除非可以让油价回到40美元左右,那么美国经济是没有出路的。
其实就是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难以支撑美国现在的社会生活形态。除非能够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才可以在30年后走出一条生天。
我一直反对的一件事,就是中国走上美国这条生活形态的道路。所以倡导高铁,城市圈等等,都只不过希望中国能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增长行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2 11:25:28
偶从几千字缩成几十个词,一点一点试,看版规和已知的法规,实在想不出那里有问题!发不出算了,等会继续测试!多有趣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2 11:28:26
两次美国的大经济危机
第一次,就是在1890年,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大破坏之后的差不多工业化的30年,然后就是危机了。那个时候,美国的工业化,主要是重工业化。其代表工业,是钢铁业、铁路业、轮船业和采矿业。当时的石油业还是刚开始起飞。
这种工业结构,导致的最好结果,就是战争机器开动。于是为了解决国内产量过剩和消费不足,而当时又没有现在的全球化国际贸易体系,当时是靠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持的各自为政的经济体系,比如说英帝国的殖民经济等等。
那时候美国又没有实力和人家英国和法国对抗,于是找了软柿子西班牙帝国去捏,抢了不少战略要地,比如说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再加上夏威夷,算是对海外市场扩张打开的桥头堡。
但是当时的美国工业还没法子与欧洲帝国们对抗。这个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欧洲的自身工业体系,让美国工业横扫了不少原殖民地市场。而且美国的化工业、军火工业,也是这个时候成长起来。
但是这个还是没有解决危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只不过缓解了美国工业自身的产量过剩和国内有效消费需求缺乏的困境。
这个时候,一个新工业开始出现,那就是汽车业。虽然汽车是欧洲人发明的,但是把汽车进行大规模廉价生产,并把它从奢侈品变成普通消费品,这个是美国人的原创。尤其是亨利福特,提高工人工资,搞分期付款,让大家可以买汽车,是一大创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2 11:29:50
第二次,在这个工业大规模改变美国社会之前,美国就碰到了1929年的大萧条。
在大萧条的时候,美国出现了一代天骄,逆天而行的小罗斯福总统,然后他的新政,在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上面,尤其是美国高速公路系统建设上面,立下了美国未来发展的奠基之作。
当然美国的高速公路系统,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德国希特勒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影响。但是当时大家的想法,估计还是ZF以工代赈,出钱让人民有工作,是为了解救危机。
只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是在大概50年代中期,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开始出现。
就是依托汽车这个交通工具,和四处通达的高速公路系统,美国开始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郊区化。
和以往的城市化不同,相对于大型城市的人口集中,和四处遍布的农村,郊区化出现的情况,是集中度没有那么高的郊区城市。
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一圈圈的中小城市圈,或者说城市群和城市带。这些地方,居住条件比大城市宽敞,但又没有农村那样分散。链接大家在一起的是高速公路,大家以车代步,到超级购物中心这样的大商场交易,然后在宽敞的大房子里面,慢慢添加各种后来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从早先的收音机,到后来的洗衣机、洗碗机和电视机等等。
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产生相对应的各种新的行业链,加上退伍军人上学法案,工会合同保障等等,最终产生了一种消费、生产可以兼顾的新生活方式,取得了1929年以前的重化工业经济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