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出发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得以彰显。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之一,被大多数ZF或国际组织认为是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那么对于存款保险制度,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几乎全额赔付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而这种由国家信用担保的机制加剧了银行的道德风险。
那么由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引发以下几点思考:道德风险、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等定义如何被界定?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如何表现?那么严重的道德风险导致了哪些不良后果?如果我国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国际上有哪些经验或成果值得借鉴?相比之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哪些好处?值得中国实行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到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转轨吗?存款保险制度无法避免道德风险,那么有哪些措施可以用来防范道德风险?
(一)相关定义的界定
Arthur J. Murton对“道德风险”的定义是“是对一种由保险而产生的动机的描述,即保险引导了那些受保人去承担比他们没有受保时更大的风险,因为这种风险的负面结果是由保险人来承担”。
广义的存款保险制度包括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其中,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并非是一种具体、明确的制度安排,其存在没有法律或制度上的根据,而是通过ZF的口头保证或以往的实践推知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也没有事先的保险基金或事后的费用分摊,完全是以国家的信用为制度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机构、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以及监管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存款保险机构和存款人的损失为代价,以更高的风险决策追求最大收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小自身的损失,以致发生银行倒闭的可能性。
(二)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现状
存款保险制度的行为主体之一是投保金融机构(一般为银行)。而对投保金融机构高风险行为的激励是存款保险体系中最主要的道德风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利动机制造并转嫁银行风险。一方面,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而盲目扩大借款数量与规模,不良贷款产生并积累,制造了银行系统风险。另一方面,银行极力增加银行分支机构,扩大营业网点,并在没有经过仔细审查的情况下向企业大量发放贷款,以求获得利润和ZF更多的资金支持,即过度投资的道德风险行为。
在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都存有“银行大而且重要以至于ZF不能让其倒闭”的信念,而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正是该信念的支柱,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才引发了许许多多的道德风险行为。
然而,“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原则来源于1984年5月的美国伊利诺伊大陆国民银行危机。在全美第七大银行的伊利诺伊大陆国民银行的危机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担保了其所有存款,这种区别待遇政策很快被人冠以“太大而不能倒”的绰号。但是,对“太大而不能倒”原则的曲解和不正当利用,正是导致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
(三)我国银行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
1.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问题
由于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导致银行道德风险严重,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我们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反映在国有商业银行“一高两低”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上:一是不良资产比例较高;二是银行经营效率和资本充足率较低。
图3-1-1列出了部分国家2001年的不良资产情况。而我国银行2001年的该比率是30.37%,远远高于以下各个国家。而造成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当前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 表3-1-1 |  |  | 部分国家银行不良资产比率(%) |  |  | 
| 国家 | 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日本 | 巴西 | 印度 | 印尼 | 韩国 | 俄罗斯 | 
| 比率 | 1.12 | 2.2 | 0.68 | 3.9 | 3.4 | 15 | 28.1 | 8.6 | 20 | 
 
2.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损失问题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诱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市场约束机制的失效,银行管理层的过度冒险行为无法遏制,“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行为致使我国银行业的效率较低。刘仁伍教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得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规模不当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高的症结之所在。
 
3.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ZF财政成本问题
在国家全额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背景下,无限制的存款保险、一再补充资本金和银行提供紧急援助等政策和行为使得国家负担了沉重的财务成本。自1997年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关闭以来,我国已累计关闭了700多家金融机构,国家为处理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债务支付了数万亿人民币。
 
4.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金融腐败问题
在这一点上,日本金融系统的崩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由于存在ZF存款担保,日本银行有充分的内在动力,希望藉此恢复盈利状态,而大藏省也没有较好地履行其监管责任,大批的ZF官员与银行进行勾结,令日本政策地位十分虚弱,结果造成整个日本金融系统的崩溃。虽然我国还未开放的资本市场没有收到国际资本的冲击,但是,近年来,我国不断涌现“穷庙富方丈”问题和银行系统的贪污腐败问题。在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情形下,腐败行为的“示范”效应会产生大量的败德行为,腐败风气会呈蔓延之势。
(四)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五)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六)运用监管来防范道德风险
(此三点详细内容请查看附件)
(七)结论
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对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能反映出我国现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道德风险的严重性,更能促使我们致力借鉴其他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到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