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先行先试”已取得一定成绩。今后,天津乃至全国金融创新应遵循怎样的方向和主题?有着怎样的市场空间?日前,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
创新不足与创新过度并存
记者:关于中国金融业,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监管过度,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创新严重不足,导致您所说的“金融滞后”,您怎么看?
夏斌:我认为实际的情况是金融创新不足与过度并存。
不足体现在,草根金融严重匮乏。此番温州等地出现的老板“跑路”,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与此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私募基金发展不够。其实十年前我就倡议发展私募基金,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现在还没有大的突破。另外,诸如保险资金的运用等等,也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创新,并非永远都是好事,它必须是一定节点、特定发展阶段的适度创新,否则过犹不及。我认为,我们在一些方面恰恰是创新过了头。比如,资产证券化,没错,这是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并不适合在当下的中国大力推行,对于我们这个“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且大国经济体”特征的国家而言,至少目前我们还不能放开手脚来玩这个游戏,也玩不起。把金融机构的资产打包证券化,信息能做到完全透明吗?普通民众能看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吗?这个事不是说不能搞,但不易太快;还有金融控股的问题。现在很多大企业、金融机构都在跃跃欲试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确,这可能也是个发展方向。但风险很大,监管层对于究竟如何管也一直没有想出一个统一的方案。
金融创新须从实际出发
记者:那么,怎么才能算是合理的金融创新呢?
夏斌:我认为不能像目前的西方那样首先考虑通过金融发展来增加GDP,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这是合理创新的首要原则。
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未来经济是个什么样子。通过研究,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仍有条件保持较高的稳定增长速度。主要因为存在四大机遇——高储蓄率、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制度改革空间。当然,这些有利因素的潜在空间,相对于前30年,有些已有所减弱。特别是由于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不合理结构等问题,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要想继续获取上述发展动力的“红利”,还必须有赖于不断的制度变革。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发展的关键则是如何加快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提高投资效率;如何进一步推动金融的市场化,为城镇建设和产业的转移提供必要的金融条件和融资体系;如何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等等。
我们的金融创新必须从经济生活的需求出发,不要玩那些跟实体经济没有多大关系的金融游戏。
天津适合发展直接融资
记者:滨海新区作为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这几年金融业“先行先试”有不少动作。您如何评价天津金融创新方面的情况,又有怎样的期待?
夏斌:应该说,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深圳、九十年代的浦东,天津在金融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难度要大。毕竟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大市场,金融业无论在市场架构、法律条款还是信息渠道等方面较之以前都要丰满、完善,所以,天津搞金融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后,一个地方金融产品创新的独享性会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创新空间会更大一些。我认为,天津可以在发展直接融资上大施拳脚,争取成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