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大学生心路历程描写的如此激荡人心,让我不自觉得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因为自己的语言贫乏,还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再或者是学校本身就没什么内涵,我不清楚。现在的大学是很少起到指导作用,指导我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怎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大学,我们也很少就自己内心的挣扎进行毫无拘束的讨论,也许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比较内敛,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大学缺乏指引的作用。
大一进入校园的时候,没有面对新环境的忐忑。也没有面对新生活的激动,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无法让我的内心有所波动,而在某些时候一件小的事情就能让我无法平静。终于明白没有人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无动于衷,每个人都有他得弱点。大一的时候我曾挣扎的要不要退学,因为我发现很难喜欢上自己的专业。那一段时间是很痛苦的,可最终还是放弃,还是没法做到无拘无束。就这样平淡的走到了大二,我开始试着尝试努力地学习专业课程,以求自己能喜欢上他。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大三了,很多同学都开始准备考研了。我现在也想不起我当初是怎么决定考研的,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太无聊了吗,想用不停地上自己来充实自己,也许是想进入另一个领域,想看看不一样的景色。当初我一直觉得,相对于考研的结果来说,我更享受的是那个过程。我一直坚信过程完美了,结果就像是额外的奖赏,自然会完美的。这其中有个小插曲至今我还是没有弄明白,我本打算报考的是SHJT,最后糊里糊涂报了SEU,呵呵,是因为她?还是因为报什么学校在我心里本就不重要?太难想明白了,现在我都无法回想起当初报考时心里的想法。到大四了,是各奔东西的时候了,大家在一起吃散伙饭,很多同学都流泪了,而我依旧不为所动。我很早的时候就明白这就是生命的常态,人来人往,缘聚缘散,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认识不同的人,然后进入生命的下一个阶段,认识下一批人。有时我在想流泪好幸福啊,可以很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甚至觉得我怎么可以无动于衷呢?只是我很早就理解了这个结局,当这个结局到来的时候,我可以相对平静的接受它。没有太多的情感渲染,有的只是内心对同学深深地祝福。研一的时候我同样想过不读了,因为我考研的时候也没打算要读的。生命的轨迹是如此地相似,大一和研一同样都在退学的挣扎中度过的。研一下半年我开始思索自己想要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我到底在追求什么。这其中看了几本关于财务自由的书,“财务自由”太吸引人了,就跟佛家的顿悟一样,充满着无限的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