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焜耀开腔:明基兵败西门子关键环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2-12 16:08:07

李焜耀开腔:明基兵败西门子关键环节
“失去沃达丰这个大客户对明基移动的伤害太大了”
“明基变局”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顾建兵 上海报道
“分工太细,我常常感觉一个事情三个人做下来,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然而,他们二十人搞了很久,一二个月才出来。”
“敢于面对失败,做出放弃的决定,你很勇敢。”今年11月,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日本见到李焜耀时,这是第一句话。
而在明基董事长李焜耀看来,其“职业生涯中最为艰难的这个决定”———不再继续投资明基德国手机子公司,并向当地法院申请无力清偿保护———与其说是勇敢,还不如说是无奈。
12月8日,李焜耀向记者回忆起两个多月前的那个决策会时,痛苦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凝重的董事会
2006年9月28日,位于明基内湖总部大楼14层的总裁会议室,气氛显得格外凝重。一个非例行的董事会正在紧急举行,参加会议的7位明基董事会成员个个眉头紧锁。而从德国总部赶回来汇报的明基移动董事长王文璨和明基移动CEO尤科盟,更是脸色铁青。
“那次会议开了很长时间。”据李焜耀向记者介绍,在听完王文璨和尤科盟的汇报之后,李焜耀、施振荣等7位董事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从他们给出的9月份经营数据,还是看不到扭亏的希望。”
此前,为了确切了解明基移动的经营状况,包括施振荣在内的几位董事,都相继亲赴德国进行考察。而为了拯救陷入亏损的明基移动,明基董事会还曾在8月24日通过决议,拟再向明基移动投资4亿欧元,条件是在第四季度看到公司扭亏的迹象。
但是,当天来自尤科盟的汇报显示,明基移动2006年第三季度原定的亏损额已被突破,原定2006年第四季度将亏损额降低一半的目标,看起来也很难实现。“9月份的预算也没有达成,而9月份的业绩往往是年底几个月业绩的晴雨表。”李焜耀说。
“虽然有些主管还想坚持下去。”但是在李焜耀、施振荣等看来,要实现明基移动的盈亏平衡,起码还要坚持一年的时间,何况中间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变数。
“我已经弹尽粮绝,只好放弃。”在李焜耀看来,“只要明基的母体还在,亏掉的钱还可以赚回来。”
董事会在投票表决后,当即做出了那个令华人企业界动容不已的决定。旋即,这份决议被相关工作人员送往台湾证券交易所并对外发布。一个曾被称为华人企业界最佳并购案的大手笔,在挣扎了一年之后,终于以失败而落幕。
痛失沃达丰订单
明基于2005年10月正式接手西门子手机业务,而此时后者“2005年第四季度的财务预测,已经走样”。
按照明基收购前的财务预测,在收购完成后的第一年里,明基移动可以将亏损额降低到4亿欧元,到2006年第四季度将实现扭亏平衡。
但是,明基接手西门子手机业务仅一个月,就亏损了2亿多欧元。“亏损额是原来预测的两倍。”李焜耀说,这简直就是对他的当头一棒。
更重要的是,当明基移动面临始料不及的亏损后,其接手后的西门子手机业务亦没有能起死回生。
“主要是新的机型跟不上。”李焜耀对记者表示,按照明基移动的规划,原本希望在2005年第四季度推出数款新机型———每年年底是手机市场传统的销售旺季,但是这些被寄予厚望的新机型,一直拖延到2006年2月份才面世。
按照手机产品换代的规律,一般一个新产品半年之后就不再赚钱,因为消费者已经转向更新的手机潮流。因此,当明基移动的新手机在2006年2月推出时,已经面临没有办法以盈利的价格卖出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李焜耀把降低亏损幅度的希望投向了2006年。今年2月,明基移动在“3GSM大会”上,推出了数款超薄机型,并在一个月后的德国CeBIT展会上再次亮相。
“当时的市场反应相当不错。”李焜耀说。在展会结束之后,他便要求德国的团队迅速将这些机型推向市场。李焜耀很快又一次收获了失望,“这些机型一直拖延到6月份才推向市场”。
彼时彼刻,西门子手机原来的一些大客户,也开始对明基移动推出新手机的速度表示了不满。
2006年4月,明基移动获得了来自沃达丰的巨额订单,但是由于沃达丰的手机是在欧洲10多个国家同时开始销售,而各个国家的定制要求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明基移动必须提前做好软件的设置,但是明基移动推新产品的“蜗牛”速度,延误了沃达丰的销售计划。
几个月后,沃达丰取消了明基移动的订单。“失去这个大客户对明基移动的伤害太大了。”李焜耀坦言,大客户的不断离去,很快便把明基移动推向了悬崖边缘。
内部整合受挫
除新产品推出速度缓慢,导致渠道和市场受损之外,明基对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整合进展也相当不顺利。
按照明基此前的规划,德国的研发中心将集中研发高端机型,而中低端的机型则移往台北和大陆的研发中心。
“两边研发中心用的设计平台不一样。”李焜耀很快便发现,自己的调整方案没有办法实施,两边的研发中心在短期之内根本就没有办法整合起来。
更为头痛的是,由于西门子采用了大量的外包人员,包括财务、软件设计等在内的环节,均采用外包的方式在进行。
据李焜耀介绍,西门子手机内部外包分得细而复杂,3000人中间诮1000多人是从事外包业务的,这些外包人员也直接在西门子手机部门上班。李焜耀坦言,在接手西门子手机之前,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西门子手机外包的部分是如此之多,这些外包的成本甚至比西门子自身的工作成本还要高。
而要让这些外包人员采用加班等方式加快研发的速度,明基移动就必须采取加薪等方式。
“明基接手后一直在削减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外包人员,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控制住这一块的费用。”李焜耀说。
与外包人员众多并存的是,西门子移动冗员众多,而且效率不高。“分工太细,我常常感觉一个事情三个人做下来,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然而,他们二十人搞了很久,一二个月才出来。”李焜耀抱怨说。
在这种情况下,李焜耀想到了关闭德国工厂,将生产线转移的方法。按照当初接收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安排,明基移动可以在2006年6月份之后关闭德国生产线。
但是这个方案也在德国团队的反对下无法实施。“德国的团队不同意,要拖到年底才能实施。”这时候,明基移动德国团队担心关闭工厂会导致工会的强烈反对,李焜耀也不得不“入乡随俗”,没有再坚持下去。
面对这种情况,李焜耀加快了换将的步伐。到2006年9月份,西门子手机原来的高管团队,已经被换得只剩下尤科盟一人。不过,即使如此,亏损的幅度还是没有办法降低下来,亏损额高达8亿欧元。
“我已经没有能力再将明基移动调下去了。”李焜耀称,面对这种局面,只好无奈选择了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