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经济学之(二十二)概率和统计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的“小试牛刀”一节云:
“好些人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not an exact science)。他们认为经济学与物理学或化学等自然科学不同,对解释现象往往模棱两可,十发起码三不中,与自然科学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在课堂上教学生,这样的质疑你会怎样响应呢?
我教本科生一年级时所举的例子,据说在美国的大学常被采用。我把一枚硬币紧握在手,把手放开,硬币向下跌,然后对学生说:「上面没有强力的磁石,有谁敢跟我打赌,我把手放开硬币会向下跌。」没有学生响应。「十赌一有谁敢下注?」没有响应。 「一千赌一怎样?」没有响应。「一万赌一呢?」也没有响应。
我收回硬币,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百元钞票,对学生说:「如果我把这钞票放在有行人的街上的当眼之处,没有风,也没有警察,这钞票会不翼而飞。要不要跟我赌一手?」没有响应。「一万赌一怎样?」也没有响应。
我于是对学生说,在我指定的情况下,钞票会在街上失了影。物理学、化学不能解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也不能解释,但经济学是可以解释的。事实上,经济学解释钞票失与物理学解释硬币下跌的准确性完全一样。物理学用万有引力解释硬币下跌,经济学以需求定律解释钞票失。是的,没有警察,行人不太多,拾取钞票为己有的代价下降,这与指定在什么情况下硬币会下跌是一样的。”
这可见,我在“张五常的香炉”一节,说牛顿是张五常顶礼膜拜的香炉,并不是乱给他戴帽子。但是,但是,经济学以需求定律解释钞票不翼而飞,与以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硬币下跌,真的是“准确性完全一样”么?
接着拷贝,《经济解释》云:“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individual)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这是说,任何经济问题不可以从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为起点来分析。说什么宏观经济,社会福利,或什么ZF策划,都一定要以个体或个人为分析单位。”那么,对于钞票的不翼而飞,以个人为分析的起点,是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去拾那一百元么?起码对于我这种多疑的人来讲就不会,我的哲学是“天上掉馅饼,必然有陷阱”。呵呵,一笑,一笑。
你大概看出问题来了,张五常所谓的“不翼而飞”纯是群体统计意义上的大概率事件——在路过的许多人中,总会有一个人去拾那一百元的,而只要有一个人去拾,“不翼而飞”的概率就是100%!这和万有引力作用下硬币必然下跌,可是大大的不同哦。因为,对于“把手放开硬币会向下跌”,那是任何一枚硬币都会必然如此的:人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这么的万能,就是这么的毫不例外,就是这么的牛!不喜欢统计的张五常,主张“任何经济问题不可以从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为起点来分析”的张五常,居然把群体统计意义上的大概率事件混同于必然性了,这算是一个奇迹,还是一个讽刺呢?
接下来,我们要扯的是——五常先生不要紧张,这次是别人了——兰小欢博士。在《生命几何》一文中,兰博士讲了个“十亿人的头痛和一个无辜人的生命”的故事——真是头痛,没找到可拷贝的——云:“昨天我在微薄上做了个小调查,征求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十亿人正在轻微头痛,如果杀掉一个无辜的人,所有人头痛立刻停止,否则继续痛五小时。你认为这个人该不该杀?”
据说这问题是一个道德哲学家搞出来的,他还用将近40页的篇幅证明那个无辜的人该杀。这是道德哲学家么?还是张五常说的好啊,简直发神经!兰博士主要认为,用40页来证明太不效率了,经济学用三句话——还是没的拷贝,头痛——搞定:“如果让人出一块钱来避免五小时的轻微头痛,绝大多数人愿意出;如果让人出一块钱来把自己的死亡概率降低十亿分之一,实验表明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出;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十亿分之一的人命价值小于五小时的轻微头痛,杀一人来为十亿人止头痛,划算,该杀。证毕。”
只算句号的话,好像两句搞定的,经济学果然经济呢。如果这个该杀的人是在十亿人中随机挑选的,好像每个人死亡的概率只是十亿分之一,可是一旦落到你头上,你的死亡概率就是100%了。而兰博士也说,“在我收到的有效答案中,128人认为不该杀,5人认为该杀”;这个调查结果正表明了,上面的推理证明是靠不住的;或者说,那个推理证明被调查结果证伪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5人大概也是所谓的经济学家或者道德哲学家吧?
在同一本书中,兰博士还有篇文章,纪念概率学家钟开莱。以我之见,钟老头子幸亏死的早,否则看了上面经济的证明,不死也要气得翘辫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