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没有了创业板论坛,创业板企业身影也变得暗淡,今年的高交会上,多年火热的创业板话题空前冷寂。
一个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交易展示平台,一个是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证券交易市场,在多年的相融相扶之后,却开始出现“脱线”。高交会前刚刚庆祝过2周年庆典的创业板,没有了以往的掌声,却更多了一层反思。
受到股市大环境的拖累,今年的创业板表现不如人意,而经历“十年磨一剑”后推出的创业板在收获最初的惊艳喝彩后,却在第二年遭遇制度困局与一片质疑之声。高交会为何与创业板渐行渐远?面对创业板的尴尬,高交会能否继续发挥其平台功能,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推波助澜?作为深圳的两张代表性面孔,有着天然紧密联系的高交会与创业板,会再度携手,共创辉煌吗?
创业板的复兴,直接带动了深圳创投业、风险投资、金融服务业乃至于会计事务所等周边业务的大发展,大大巩固了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
复兴:创业板带动金融大发展
1999年,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闪亮登场,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站在高起点上的高交会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以及促进国家、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高交会的舞台,众多高新科技企业收获了订单和眼球,成为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巨大推动力。
对于成长中的科技企业,产品和成果固然重要,但资金也是制约国内科技企业的一大瓶颈。与高交会蓬勃发展的同时,另一股力量开始发酵和壮大———推动创业板的建立。伴随着国内关于推出创业板市场的呼声高涨,2000年7月,中国证监会指示深交所集中精力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准备工作,作为配套性措施,从2000年9月起暂停了深交所新股上市业务,并于10月底成功进行了券商同交易所之间的交易系统测试,创业板推出似乎已成离弦之箭。然而,高交会一年年壮大和成长,创业板市场推出时间仍遥遥无期,而随着深市主板新股发行停止,对深圳金融业特别是深圳证券市场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深圳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严重削弱,深交所的市场地位也一落千丈。
尽管创业板一再折戟,但在高科技企业舞台的高交会,一直在为创业板的推出鼓与呼。除了推广众多科技企业外,高交会多次设立创业板论坛,就创业板的推出与发展等相关话题邀请海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研讨。而在2009年创业板推出之后,深交所实现了历史大翻身,发行的上市公司数量、规模都在2010年超越了上交所。而在今年,深交所更是书写了另一项历史纪录,2011年第3季成为全球集资额最高的证券交易所。据统计,第三季度深交所共完成56宗IPO,集资额55亿美元,超越了第二位的马德里证券交易所和第三位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创业板的复兴,直接带动了深圳创投业、风险投资、金融服务业乃至于会计事务所等周边业务的大发展,大大巩固了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借助创业板深圳也雄心勃勃提出了打造私募中心的蓝图。
朗科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向锋表示,对于高交会而言,本身具有展示、交易的功能,但这两项功能对于朗科已经大为削弱,无须再对产品加以推介。
降温:参展创业板公司仅一家
2009年的高交会上,深圳华测检测无疑是当年的一大明星。作为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名单中唯一的一家深圳本土企业,除了公司负责人受邀参加“创业与上市”的论坛发表演讲,他们在“机器人”专区设立的展台也成为热点。当年参加高交会的一位媒体记者回忆,当时为了能采访到该公司负责人,不少媒体记者专门到展台“堵人”,他们还意外遇到了一些深圳乃至外地的企业,专门向华测检测“取经”,讨教如何顺利登上创业板。实际上,除了华测检测外,当年的高交会组委会特地在8号馆设立了“创业与上市专区”,35家深圳创业型企业集体亮相,目标就是创业板。
但经历了最初的火爆,今年高交会上的创业板话题却迅速降温。记者寻访各个展馆发现,除了3号馆光电平板显示展中的雷曼光电外,深圳其余的创业板企业均集体缺席。从高交会起家并成功登陆创业板的另一家企业朗科科技,今年也继续缺席高交会。
在高交会的介绍中,朗科始终是一个典范,1999年第一届时尚在新加坡留学的邓国顺带着一只闪存盘样品到高交会现场,当时的展台只有他现在办公桌的2/3宽,但这个世界首款闪存盘样品以及巴掌大的展位还是让他赢得一笔海外风险投资,并迅速发展壮大。但从2007年起朗科不再参加,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向锋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做出的决定,毕竟目前的市场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公司已经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对于高交会而言,本身具有展示、交易的功能,但这两项功能对于朗科已经大为削弱,优盘产品已经为广大市民熟知,无须再加以推介。
多年参加高交会的华测检测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陈砚也向记者解释说,以前参加更多是为了企业宣传、收集讯息等,而本身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他们也感觉高交会与他们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不是每年都要参加,反而更多去参加一些海外的专业展。
某负责过创业板企业上市的券商称,从长期来看,深圳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质量也不错,符合创业板资格的储备也有很多,“后劲”很足,长远来说应该不必过于担心。
反思:创业板名单深圳仅一成
尽管今年的高交会对于深圳的创业板企业是一个极端,但自推出以来,深圳创业板企业数量的寥落却是不争的话题。
天时、地利,创业板在推出前一直被看作深圳企业的福地,甚至有乐观的说法认为有1/2,最少1/3的深圳企业将占据创业板的名单。但刚刚推出时的创业板却令人大跌眼镜,首批的28家上市企业中仅有1家深圳企业,到目前为止深企登上创业板的数量也只有32家,少于北京和上海。虽然没有出现一些学者担忧的深企一家独大的局面,但仅占1成多的比例也大大出乎此前各方的预料。
为什么深圳冲击创业板成功的企业数量,比预期的少了许多?对此,一家负责过创业板企业上市的券商向记者透露,这与ZF部门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人士向记者回忆,在2009年创业板启动前,一些地方ZF对此十分注重,包括青岛等在内的一些城市领导几乎都呆在北京,而北京市更是天天往证监会跑。此外,证监会要求第一批过会的每个券商,都要给自己承销的企业进行一个排序,然后送审材料,对此不少省市ZF都很看重,其中有一个省甚至要求深圳的券商必须要将该省的一家企业排在第一位,并最终如愿以偿。
相比之下,深圳在这些方面的推动力度就很小,这种“无为”的政策也使得当时第一批创业板名单中,深圳企业竟然只有一家,让各方都大跌眼镜。
但这位负责人分析说,从长期来看,深圳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质量也不错,符合创业板资格的储备也有很多,因此“后劲”还是很足的。从后面几批创业板名单来看,深圳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加,而且之后还排了很长的队伍,长远来说应该不必过于担心。
“深圳创业板企业数量少于预期,并不奇怪。”深圳大学教授钟坚认为,目前深交所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核心要求、财务指标要求比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创业板的要求都要严格,国内企业上市实行发审制而不是欧美的注册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大量的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并不一定走国内创业板的路,而是可以选择到美国、香港等地境外上市或者登陆国内的中小板。
另一方面,浙江、江苏是国内GD P大户,民营中小企业的聚集地,上市企业的资源比较丰富,北京、上海的经济规模要大于深圳,也掌握着丰富的政经资源。现时企业能否上市更主要的是市场的行为,深圳市ZF对企业上市采取的一些帮扶措施也起到一定作用,作为一个市,深圳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华任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进表示,创业板大起大落,感觉整体投资风险比较大。早两年他们也考虑过创业板,但是后来还是打算进中小板,希望能给投资者稳健的感觉。
沉淀:创业板期待理性与共赢
新智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武康指出,深圳的高科技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深圳登录中小板、创业板的企业涵盖了物联网、新能源、信息产业和医药等,而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的特点。深圳市是最早对高科技行业进行战略性扶持的城市,高交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创办都是例证,而ZF对于企业的干预较少。相比其它地方主要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来吸引企业落户,作为年轻移民城市的深圳,本身具有创新的氛围和完整的产业链,具有商业价值的点子可以在深圳找到融资的渠道和合适的人才。最近几年,深圳的创投机构蓬勃发展,成为许多上市企业的背后推手,反过来又促使创投机构募集更多的资金量,形成良性的循环。
苏武康表示,创业板推出两年来,总体来看,上市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长的幅度相比上市前有所减缓,而创业板的问题恰恰是上市后仍然保持高成长的企业并不多,缺乏具有指标性意义的行业。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既产生了一批业绩优良的高成长企业,又让投资者从资本市场中获益,内地资本市场则处于一种不均衡获利的状态,上市企业、风投机构和券商分享了大部分利益,作为普通投资者则获利很少,部分的创业板股票甚至跌破发行价。
目前创业板还处于初期的阶段,随着上市企业的增加,稀缺性会有所下降,投资者也会变得更理性,只有共赢的市场才可以长久健康发展。从监管方面看,苏武康认为发审委等监管部门应该吸纳更多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专家进入,以利于更好地识别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
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创业板并非是一块完美的“馅饼”。针对2年来的发展情况,有的企业甚至表示不愿上创业板。今年参加高交会的华任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进就表示,对于企业发展来说,A、B股给人的感觉比较稳健,是更好的上市途径,而创业板则是大起大落,感觉整体投资风险比较大。早两年他们也考虑过创业板,但是后来还是打算进中小板。
周进解释说,对他们而言,创业板对于市盈率、增长率的要求很高,对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有一定要求,但对于产值的要求很低,一般企业通过2年发展就可以上创业板。按照这些条件,或许他们上创业板比较合适,但经过讨论,还是决定冲刺中小板,希望能给投资者稳健的感觉,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在赛野展览公司总经理黄金亮看来,企业在什么时候上市,就好像结婚一样,如果时机不够成熟,双方都还没准备好就结婚,势必会出错。
未来:不少参展企业摩拳擦掌
深圳被国内企业家普遍看作创业的沃土,市场化的良好条件、完备的产业链、发达的商业环境,使得深圳成为众多创业者投奔的乐土,因此,虽然今年参加高交会的创业板企业寥寥无几,但仍有众多参展企业,仍在为创业板上市而摩拳擦掌。
2005年着重于技术研发,2007年成立公司,2008年才推出第一个产品———立体摄像机,2010年推出3D相机。深圳市掌网立体技术有限公司公共资源部经理胡治国称,公司确实是有上市的计划,应该是近几年的事情,他们也在做前期准备。
胡治国表示,由于公司前期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很大,而且3D市场在进一步打开中,还没够上创业板的门槛。不过,胡治国对公司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他称,电影《阿凡达》在国内掀起3D热潮,而且随着松下、索尼等大厂家纷纷推出3D电视,他们的技术跟上了电子产品的3D大趋势,相信之后会有更好地发展。
“上市就像结婚一样,切莫急躁。”深圳市赛野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金亮表示,赛野有三到五年的上市计划,目前财务报表方面也在着手准备,正准备冲击创业板。目前公司由几个实体组成,包括景观设计、传统建筑模型、展示科技。
黄金亮说,集团公司走了20年,在中小企业中属于良性发展。如果上市的话,他们会把传统建筑模型和展示科技打包。按照创业板上市所需的条件来看,企业三年后的发展状况应该可以预期,目前也吸引了几家风投上门,了解公司的资金状况和上市规划。
但他也表示,公司并不差钱,目前并不急于上市,根据发展规划,公司的商业定位很清晰,客户也很满意,而对于年轻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历练自己的团队、技术和创意能力。
黄金亮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他们应该不会马上接受风投,但是也需要先跟风投尽量接触和学习,看他们打造了哪些公司,哪些模式可以借鉴。
黄金亮称,对公司来说,现在反而是要放慢企业的前进速度,如果马上得到很多资金,但团队不够扎实的话,公司所作的决策可能会出现失误。“企业在什么时候上市,就好像结婚一样,如果时机不够成熟,双方都还没准备好就结婚,势必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