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市场陷入低迷的近几年,很多市场人士都无奈选择了告退,而张志雄和水皮是国内始终比较活跃、且富有眼力、毅力和责任心的财经评论作者。张志雄曾是专业证券媒体的资深记者,也是《财经》杂志的经典之作《基金黑幕》的执笔人之一。最近,作为《科学与投资》杂志的主编,他发表了《投资理财经典55本》的长文,今天,我们摘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与长假中的广大投资者互相勉励,期待以更广博的积累、更成熟的心态,来迎接中国证券市场重大转折的到来。——编者<BR><BR> 《漫步华尔街》<BR><BR> 《漫步华尔街》(伯顿·麦基尔著)是国内最早翻译的一批投资经典之一,尽管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对麦基尔从猩猩掷飞镖得来的投资组合可以大胜基金经理人的例子记忆犹新,如果一个初入市的投资者想真正入门“华尔街”的话,或不想被充斥着骗子的股评家蒙蔽,不妨先读一下《漫步华尔街》。<BR><BR>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BR><BR> 这本书是巴菲特传记进入国内最早也是最好的一本。另外,《投资圣经》(安迪·基尔帕特里克)和《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也颇值得一读,前者简直就是有关巴菲特的百科全书,可以当辞典翻查。后者由巴菲特写的公司年报文章摘编而成,虽然有着狂热崇拜的成分,但巴菲特亲笔写的东西也确实引人入胜。<BR><BR> 《战胜华尔街》<BR><BR> 作者彼得·林奇是共同基金经理的杰出代表,他有一个投资观点:那就是你不必千里迢迢或费尽心思去调研自己不熟悉的上市公司,好股票就在你身边,比如生产你夫人爱穿的服装或孩子爱喝的饮料的公司。<BR><BR> 彼得·林奇有些直觉很深刻。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为Tandon的热门软件公司去,见到一位投资者关系办公室的人员,他来公司的时间不长,却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权的市值达2000万美元,这让林奇顿生警觉。该公司股价已上涨了8倍,市盈率极高,林奇果断地拒绝了购买建议。后来,公司股价从35美元多跌到1美元多。<BR><BR> 《金融炼金术》<BR><BR> 投资大师都挺有风格的,索罗斯和林奇迥然不同。林奇评价索罗斯“是通过制造让人难解的头寸,如卖出黄金,买进看跌期权,对澳大利亚证券进行套期保值,赚了一大笔钱”。<BR><BR> 正如林奇所言,索罗斯的许多市场举动令人费解难懂,人们便抓住他狙击英镑等故事,大肆渲染,这就把他下降到一个狡诈的对冲基金经理的层面上了。索罗斯的行动哲学就是要不断被“证伪”,也就是说随时准备出错,然后修正之,因为这对一个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上的投机客太重要了。<BR><BR>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BR><BR> 凯恩斯是投资大师,经济学家一般在投资方面是屡战屡败,像大经济学家费雪在1929年大崩溃前夕仍乐观过头,已成为经典案例。而1998年由<a href="http://www.e-economic.com/special/s18.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6699ff>诺贝尔经济学奖</FONT></A>获得者直接操盘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灭,使人们对经济学家的实践能力的怀疑更是雪上加霜。但凯恩斯是个例外,在他的著作中时时显露了对投资市场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如“选美女理论”、“抢座位”,已深入到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层面。<BR><BR> 《股票作手回忆录》<BR><BR> 爱德温·李费佛写的书尽管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却经久不衰,它确实像一部经典的西部片般魅力长存。这本书描写的是美国早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欺诈和操纵,但许多教训和经验值得后人借鉴。按专家的说法,最让人感慨的是书中的原型交易员大败于1929年的<a href="http://www.e-economic.com/special/s78.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6699ff><a href="http://www.e-economic.com/special/s62.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6699ff>股市</FONT></A></FONT></A>崩盘,一蹶不振,在1940年饮弹自尽,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啊。<BR><BR> 《聪明的投资者》<BR><BR>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BR><BR> 是巴菲特向崇拜者推荐的必读书。另一本叫《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书则精选了格雷厄姆的一些文章、演讲及访谈,在1932年纽交所挂牌的公司中,超过30%的公司股票的价值低于其解散并清算出售的价值,格雷厄姆向大家发出信号,现在该是安全地回到股票中去的时候了。<BR><BR> 《怎样选择成长股》<BR><BR> 费利普·费舍所著。众所周知,巴菲特将自己成功的理论基础归于两个人,一个是恩师格雷厄姆,另一个就是费舍。通俗地说,格雷厄姆教巴菲特如何拾起还能吸上几口的烟蒂,而费舍教他如何发现味道极佳的好烟。格雷厄姆与巴菲特面临的市场<BR><BR> 环境迥然不同,一个是二次大战前且遭遇大萧条的熊多牛少的市场,另一个是战后美国走向全球经济独霸的阶段,投资策略和方法当然会改变。<BR><BR> 从阅读效果看,熊市里读格雷厄姆、牛市里读费舍比较合适。<BR><BR>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BR><BR> 绝大多数投资大师对技术分析派不屑一顾,乃至于认为他们在行江湖骗术。但技术分析是金融心理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分析的重点是研究趋势,虽然它未必能清晰地指出趋势。但绝不能和趋势作对,是一条重要的控制风险原则。<BR><BR>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中最好的章节可能是“历史上的大炒家”,江恩举了不少大炒家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股票作手利文摩尔。<BR><BR> 江恩对这位大炒家的总结是:“利文摩尔的弱点之一是他除了学习如何赚钱之外,什么都不学。他从不学习保存资金的方法。他贪心,有权力欲,所以当他赚了一大笔钱以后,就不再稳妥地进行交易。他试图让市场跟着他的意愿走,而不是等待市场自然地转势”。这也是所有最终失败的大炒家的通病,市场经常只有他一个买家,其他都是卖家。<BR><BR> 《与天为敌》<BR><BR> 作者彼得·伯恩斯坦是《投资组合管理期刊》的创办者(1974年),更是一位将复杂的投资理论和观念注释成风格清新的故事的高手。《与天为敌》的副标题是“风险探索传奇”,从希腊、文艺复兴一直聊到现代,主要涉及不少概率问题,但写得极人性化。<BR><BR> 伯恩斯坦近年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过一篇《投资的核心》的短文,描述不确定性始终围绕着我们,其中不乏警句般的妙语:“在投资者头脑比较冷静的时候,投资者知道他们没有能力预知未来。然而,在处于极端恐慌或狂想的心理状态时,他们对其预测变得非常大胆。市场的大起大落就是由投资者的心理从怀疑到确定的转变形成的。”<BR><BR> “投资不像许多其他的领域:因为不确定性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数的胜利都会属于乌龟,而不属于兔子”。<BR><BR> 《24天:安然垮台真相》<BR><BR> 《玛莎的公司》<BR><BR> 两本卖空的书值得一读,一本是《24天:安然垮台真相》,另一本是《玛莎的公司》。<BR><BR> 放空的真正艺术在于不仅能够看空一家公司或一个市场,还得在合适的时机放空,这确实需要“一叶知秋”的本领,乃至运气使然。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与其是主动卖空,不如说是要防天有不测风云。<BR><BR>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癫狂》<BR><BR> 麦里斯·麦基写的本书不单是投资经典,也是一本人类愚行的总记录,《投机与骗局》只收录南海公司、郁金香和密西西比计划的几个大泡沫,相比之下,视野狭小了些。当时的“股份公司申请”中还有:马匹保险公司、头发贸易公司、为所有男女主人因为仆人造成的损失而保险的公司以及“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BR><BR>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BR><BR> 费雷德·施维德写的这本书意思是说港湾里到处是经纪人的游艇,却不见客户的游艇。这书事实上讲的是金融中介机构的盈利之道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忽视客户利益的腐败,比如基金可以亏得一塌糊涂,但基金经理照样收取管理费等。中国的绝大多数券商的死亡之旅就是与自营有关。<BR><BR> 《说谎者的扑克牌》<BR><BR> 《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是个极机智的写手。他曾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债券交易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叙述出来,有黑色幽默风格,让人忍俊不禁。所罗门公司是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极富个性的公司,财经信息商彭博创始人、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就出自所罗门公司,当时年已不惑的他被炒鱿鱼,不得不自创事业。上世纪90年代初所罗门公司因操纵ZF债券丑闻而差点倒闭,后被巴菲特解救。<BR><BR> 《门口的野蛮人》<BR><BR> 《门口的野蛮人》(布赖恩·伯勒和约翰·希利亚尔)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贪得无厌的公司管理层,如果让他们MBO的话,读者会很不痛快。其实,这本书也可以作为MBO热潮的教科书,让人们真正清楚认识到MBO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尤其是它需要透明公正,这就是引来竞争团队竞价交易。<BR><BR> 《非理性繁荣》<BR><BR> 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还没出版几年,已被业内人士纷纷推荐为经典,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操纵,但人们自身的贪婪和盲从经常是投机失败的主要原因。<IMG src="http://www.e-economic.com/down_info.asp?id=3108"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