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及主要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子)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一直不受重用。晚年返回故乡,讲学著述,直到逝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人与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