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5408 13
2011-11-23
中国当代经济学太皇太祖张培刚先生辞世,邹恒甫代表武大哈佛正宗学派晚辈深表哀悼。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194564148.html

张培刚,男,湖北省红安县人,1913年生。1934年夏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1941-1945年就读美国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获得1946-47年度哈佛大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列入《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46年夏张培刚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1947年兼任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解放初期任武汉大学校委会常委兼经济系主任,代理法学院院长。1952年底调华中工学院,负责建校规划工作;后任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中国当代经济学太皇太祖张培刚先生的著作:
(1)《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
(2)《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
(3)《浙江省粮食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40年;
(4)《农业与工业化》,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49年英文版初版,1969年再版;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初版,1988年版。
(5)《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合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年。
(7)《新发展经济学》(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8)《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9)《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23 20:43:01
,默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3 20:45:53
首先向张先生表示哀悼!
其次都楼主的“太皇太祖”的说法深表疑问!据我所知张培刚先生的老师陈岱孙先生也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如果把张成为太皇太祖,你们孙先生又处于什么位置呢?


编辑本段陈岱孙与清华  ----史轩
  今年10月20日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先生诞辰105周年。从清华园开始,陈先生执教70年,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岱孙先生是清华1920级的毕业生,自1927年留学回国到母校任教以来,将其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清华,不仅培养了众多经济学人才,而且为清华经济系和法学院的创办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经济救国"  陈岱孙,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书香家庭。少年时代在家乡接受了九年半的传统私塾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功底。1915年考入福州名校英华中学三年级;以两年半的时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

陈岱孙(后左三)


1918年夏,陈岱孙参加了清华学校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试,考入高等科三年级。正是这一次上海之行,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是他在紧张的考试结束之后去黄埔滩散步,当要步入公园时,眼前的"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使他惊呆了,"只觉得似乎全身的血都涌向头部"。对于年轻的陈岱孙来说,"是个刺心刻骨的打击",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此萌发。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唤醒了众多学子的爱国热情,也促使陈岱孙进一步思考中华民族何以积贫积弱的原因。在参加了游行、请愿、宣传活动后,他意识到,富强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他由此产生了"经济救国"志向。
  1920年夏,陈岱孙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学校毕业。这年秋天,他带着"学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回来为祖国效力"的理想,进入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学习经济学。1922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金钥匙奖,之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经济系学习。在这四年当中,他发奋苦读,终日沉浸于图书馆。除了攻读经济学专业书籍外,还常常阅读其他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等名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1926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执教清华  1927年,陈岱孙在游学欧洲近一年后回到祖国,9月应聘回母校经济系执教,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此时的清华,正值改办大学不久,于1926年成立的经济系,无论从师资、教学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1928年他担任经济系主任,上任伊始,一面投身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一面致力于经济系的建设与发展。在他看来,"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学经济学欲求专门深造,亦应先奠广基。"因此鼓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本系课程的基础",而且应注重诸如政治、历史、哲学、心理、算学等知识的基础。在他的宣导和主持下,经济系

朱镕基给陈岱孙的信


确定了"理论、事实及技术三者兼重"的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系的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在众多院系中,仅次于土木工程学系。
  1929年,根据当时颁布的大学组织法,清华开始形成校、院、系三级组织结构,成立文、法、理三个学院,陈岱孙又就任法学院院长,同时成为教授会、校务会议、评议会成员,开始参与校务管理。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在西南联大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师生们一道,坚守着教育、学术阵地,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为抗战和国家经济建设积极建言。
  1945年11月,陈岱孙和土木系教授王明之先期回到北平,组织并主持"清华校舍保管委员会"工作。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校园、被日军严重破坏的校舍,以及众多等待遣返的日军伤兵,他带领30多名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而艰难的交涉与修复工作。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返校师生的安置与秋季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
  解放后,陈岱孙任清华第二、三、四届工会主席,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配合学校各项行政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尽职尽责。1952年院系调整时,陈岱孙调往中央财经学院,任第一副院长;1953年10月又调入北大经济系,任系主任至1984年。 坚持真理  陈岱孙执教长达70年,但他从来不是一个仅仅埋首书斋的人,而是一位热爱祖国、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即怀抱"经济救国"的志向,希望运用所学的知识,培育治国经邦的人才,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面对时代的大变动,他敢于对关乎国家发展、民族独立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做出回答。1945年10月1日,他和联大10位教授联名致电蒋介石、毛泽东提出对国事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1948年清华园解放前夕,他挺身而出,和进步师生一道坚决抵制国民党政府将学校南迁的计画,坚持留在北京迎接清华的解放和新生。
  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陈岱孙离开了清华,但他对清华的热爱之情从未改变。1980年校庆时,这位已80高龄的老人欣喜地表示,愿为新恢复的经济管理工程系"尽我们的力量,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1984年,他被聘为经管学院首批名誉教授,为学院的发展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同时,自1981年清华校友总会恢复活动以来,陈岱孙先后担任副会长、名誉会长,为联络海内外清华学子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交流、关心母校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是为母校工作服务年限最长、奉献最大的校友之一。
  回顾自己的一生,陈岱孙先生曾谦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1997年7月27日,他平静地走完了他那97年平凡而杰出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护士说:"这里是清华大学"。

  从陈先生一生言行中,可以看到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中国知识份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雍容宽厚、博大深沉的民族性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3 20:48:41
默哀。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3 20:49:58
记史家杨联陞先生
邹恒甫



1985年愚陪张培刚先生去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医院看望杨先生。后在武汉愚同张先生谈到杨先生的史学成就,并想起杨先生乃陈寅恪先生的门生。今天愚反复默念陈先生诗句:生为帝国魂,死为共产鬼,且写下几行以纪念杨先生的在天之灵。

生为中国魂,

死为美国鬼。

沧海陵陆转,

抱节不易轨。

  

读鲁迅狂人日记
邹恒甫



天地悠悠念,血泪滴滴煎。

秦月汉关酷,明牢清狱殄。

畸眼毒心黑肝肺,吃人吞骨五千年。

杀身昭闹市,脯尸挤街店。

再过二十载,好汉又一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3 20:50:58
骆紫西 发表于 2011-11-23 20:43
,默哀!!!
沉痛哀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