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背后的经济史
郭艳茹
上学期开《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一课,讲到计划经济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时,我给学生看了一块旧手表。这是一块老式的上海表,表身已暗无光泽,指针锁定的时刻亦不知属何年月,是去年我父母家搬家时我从废弃的杂物中拣回来的。我跟学生讲这块手表里浓缩了一部中国计划经济的历史,学生不解,我的讲课就在他们的困惑中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而建立起完备的、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则是独立的根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直至赶英超美等一系列口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工业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能造万吨巨轮、有两弹一星上天,到1978年改革开始,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由1949年的12.6%上升到46.8%,但整个国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自力更生、进口替代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消耗,意味着要花100块钱来生产国际市场上只值10块钱的东西。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重工业本身的资金密集型特征,使国家有限资金中的绝大部分消耗于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缺乏资金得不到发展,致使粮食生产不足,生活用品短缺,人民长时间缺衣少食贫困匮乏。因为短缺,商品需凭票证供应,紧俏商品还要拉关系走后门,那个时期一个国营商店的售货员,地位能比得上现在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所谓的紧俏商品也不过是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比如肉,比如布,比如我手中的这块老手表。
这块手表是我父亲在1967年参加工作后买的,价格为120元人民币。120元在当时意味着什么今天的人已经很难理解。我父亲大学毕业,当时的工资是40多块钱,在单位已属高薪阶层,一般的青年工人工资才十几块钱。120块钱我父亲节衣缩食半年尚不能凑足,家里又卖掉了200多斤大豆方可。当时每斤大豆的价格是2毛多钱。讲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工农业剪刀差的问题了。国家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一方面必须要对市场进行保护,通过限制进口来维持产品的市场和高额价格,另一方面又通过压低利率、原材料、工人工资的方法来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被抬高以维持工业的高额利润,农产品的价格被压低而且由国家统供统销,以保证工业生产获得廉价的原料,同时减少城镇居民的生活费用,以使工业劳动力可以在较低的工资水平下维持其再生产。有学者统计,因为工农业剪刀差,改革前中国农业对工业的贡献超过5000亿元。如果按校正过的农产品、工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比来计算,这块手表差不多可以抵得上一块劳力士了。
我父亲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买这块手表也是迫不得已。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邻县的一个工厂工作。我母亲和三个孩子被严格的户籍制度滞留在农村老家。严格的户籍制度也是这个时期必要的制度安排。因为能大量解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资金缺乏得不到发展,优先发展的重工业在吸纳就业上又具有明显的不足,过剩的人口无法向城市转移,国家只有让他们留在农村,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城市福利供应制度是贯彻这一意图的保证,否则严重的城乡差别给农村劳动力带来的诱惑便无法抑制。我父亲微薄的工资除了要为手表积攒外,还要拿出一部分交到我们户口所在的生产队购买工分,否则生产队就不分给我们口粮,城市也不供应我们粮食,我们只有挨饿。父亲定期往返于家与单位之间。从家到单位,每天只有一趟早车,家里没有表,不知道确切的时间,鸡一叫,就得赶紧出门以免误车,逢公鸡提前出工,赶到车站还是满天星斗,坐卧无处,狼狈不堪,于是痛下决心决定买一块手表。
这块手表在以后的很多年里都是我们家最重要的财富。与这块手表类似的辛酸故事,在当时比比皆是。我父亲的一个同事,工资比我父亲还低,啃了一年的咸菜,到过年的时候总算买了一块手表,剩下两手空空,回家过年时只好将夏天的蚊帐塞进去包里,又花两毛钱买一斤柿饼洒在上面。
讲到这里,学生们有的笑,有的摇头叹息,大多数人脸上都露出同情的神色。有学生问:国家为什么不多建几家手表厂,产品又不是卖不出去。
这又回到了问题的开始。我说因为国家要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要用有限的资金来造万吨巨轮,造两弹一星。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当时的领导人之间也有争论,刘少奇主席就曾经提过:“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主张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我国比较优势所在之处,可惜最后还是毛主席晚年的政治浪漫主义占了上风。
有学生说:如果……
我说打住,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来。国家当时的选择也有其不得已之处。朝鲜战争的威胁以及与台湾的军事对峙,使国防建设必须被置于首位,另外,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下中国也不可能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来获取商品。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必要来评论是非曲直,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对事实的理解。理解进口替代,理解计划经济下自力更生、赶英超美、工农业剪刀差、城乡差别这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关联,理解这块老式手表背后沉重的经济发展历史。进口替代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体系,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强调通过牺牲国民福利来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这种观点现在仍然具有广泛的支持者,打开google搜索引擎,能轻易的找到一大堆。但是,我们想一想,国家是什么?国家从来都是虚无的,它星空下生活的人民才是真实的血肉之躯。他们的衣食住行饮食起居便是一个国家不用文字书成的历史,他们是忍饥挨饿凭着鸡叫声起床,还是生活在富足便捷的e时代,绝对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学经济学的必须首先明白这一点。
下课铃响,一堂课就此结束。
2003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