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腔热血献祖国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1946年2月,张培刚接受了国民ZF资源委员会驻纽约办事处的聘请,成为该委员会的专门委员。1948年,应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之邀,张培刚从美国回到母校武汉大学担任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其时,除张培刚外,韩德培、吴于廑也在武大任教。由于他们三人均在哈佛大学留学,且凭籍东方人的智慧和超群的毅力而赢得广泛尊敬,并称“哈佛三剑客”,美名盛极一时。
  
  1948年,张培刚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兼研究员。期间,由于一心想在中国把理论付诸实践,张培刚婉拒了他的两位指导老师布莱克和厄谢尔希望他留在哈佛大学任教的邀请,并于1949年2月再度回国,重执武汉大学的教鞭。那时,张培刚已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月薪也已达到600美元。他怀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一个幼时的梦,一个为之一生奋斗不息的抱负而再度回到祖国。若干年后,张培刚回忆道:“我那时心里不快活,国家这个样子,将来怎么样,前途茫茫,我以为那个时候正当受苦,中国穷,国家有难,我回来是共赴国难的。”然而,令张培刚没有想到的是,“第二次回国揭开的竟是他日后近三十年曲折人生历程的序幕”。
  
  在武汉大学执教的几年,张培刚一直担任着经济系系主任之职,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兼任武大总务长和代理法学院院长。然而,正当张培刚准备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抱负时,历史却和他开了个玩笑。1953年,模仿苏联模式,我国开始实施有计划、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相适应,大学按照苏联模式,为设立专业性院校而展开轰轰烈烈的院校调整。在这种大形势下,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决定在华中地区筹建一所以培养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建设人才为主的重点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后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即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学院主体则为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机械系和电机系。
  
  1953年5月20日,中南高等教育管理局通知成立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并聘任查谦、朱九思、张培刚等分别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当时,张培刚正在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按计划还需学习一年半。接到调令后,张培刚就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这一纸调令,从此就改变了张培刚的人生轨迹。
  
  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文版前沿结语部分的评价:
  
  “他(张培刚)怀着一颗赤诚爱国之心,满腔报国之情,两度回到祖国,可是在极“左”路线的指导下,又囿于一所多科性工学院,他却没有机会结合经济学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当中,包括近10年盖房子、搞基建等总务行政工作;逾10年的政治课教学工作(实际上在这段时间政治运动连绵未断,经常上山下乡从事体力劳动,改造“世界观”);紧接着10年的文化大革命,受审查、挨批判,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怀着报国富民的理想回到祖国,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他报国无门。……流光易逝,年华似水。从他大学毕业后,近70个春秋,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给他造成了从35岁到65岁整整30年的空白时光,这是一段比金子还宝贵的时光!”
  
  从35岁到60岁,该是人生多么宝贵的一段时间啊!对张培刚这样的学问大家而言,这段时间的宝贵程度岂不知又更甚常人多少倍?!担任华中工学院基建主任时,由于常年在工地上的劳作,加上心情又不好,张培刚患过肺病,留下了钙化点。1957年,全国范围的反“右”整风运动展开,张培刚在自我反省中说,自己搞基建是不务正业,于是华中工学院把张培刚调到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然而,作为政治教师,得首先接受教育,所以张培刚又被下放到湖北红安县的苏建公社劳动。虽然当年的公社早已不复存在,但村里的老人依旧记得那个“带个眼镜有点知识的农民”白天可以用难以驾驭的独轮车推着几百斤的粪到田地劳作,晚上在水塘边的大枫树下教村民识字的情形。
  
  长期艰苦的体力劳动,加上不间歇的思想改造,一度让张培刚怀疑自己过去的所学到底是不是有用。“文革”的爆发,将张培刚推向更深的灾难,他甚至被冠以“战争贩子”的罪名。极具讽刺意味的是,70年代,当年与张培刚同获“威尔士”奖的萨缪尔森和发展经济学的后起刘易斯纷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张培刚依旧在重复着20余年的体力劳动和思想改造。
  
  又30余年后的2007年,有记者问张培刚回国后是否为错失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而后悔时,张培刚说:“许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子不嫌母丑啊!对回国这半个世纪,我并不后悔。个人命运的沉浮是难以驾驭的,是社会历史规律导致的。……我的人生感悟,关键在于,‘需有所作为’。”这是何等有哲理的话语,又是何等的豁达与坦荡啊!从不为回国而后悔,一颗爱国的拳拳赤子心尽显矣!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说:“中国多少年才出现一个张培刚,但是欠他的太多啦!”
  
  
六、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发展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意义上来说,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依此定义,远至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的著作《国富论》,中至熊彼特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近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内生增长理论,都属发展经济学的范畴。本文所说的发展经济学,或就经由张培刚开创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则是狭义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这里的“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严格来说,应该是“产业化”,这样就应该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代表第一产业)和工业(代表第二、三产业)两方面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其特点则在于强调农业与工业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广义的发展经济学和狭义的发展经济学的区别有以下两点:其一,研究对象的范畴不同,前者研究对象可以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而后者研究对象则是针对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二,前者从一般意义上研究经济发展,而后者则是从比较和借鉴的意义上来研究农业国或经济落后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前面已提到,早在少年时期,张培刚就立志改善农民生活,彻底改变农村贫穷的面貌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的6年中,张培刚也始终不忘思考中国的工业化问题。后来在哈佛读书,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的前两三年,张培刚想到大战后中国必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一复杂而迫切的历史任务,觉得已经有必要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一本对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张培刚决定走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径,从历史和理论上系统探讨农业国工业化的问题。
  
  张培刚花了9个月时间来撰写《农业与工业化》这篇论文,答辩通过则仅用了一个小时。正是这篇博士论文,奠定狭义发展经济学的基础。也因此,张培刚被誉为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该论文于194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1969年再版,1951年在墨西哥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对拉丁美洲影响深远。2002年为纪念张培刚90大寿,香港花千树出版社重印了该论文。论文的中文版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重印。
  
  这篇论文可以说是第一部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即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它对农业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最早建立了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具体理论结论上,该论文都为当代发展经济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策推论,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有些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才为西方经济学界所逐渐认识。
  
  关于《农业与工业化》在南美影响深远的一桩轶事,说的是1956年盛夏,两位智利大学教授,一下飞机就嚷着要见一位叫“Pei-kang Chang”的学者。这可难住了几位外事人员,因为他们将“Pei-kang Chang”听成了“背钢枪”。后来,经过北京大学严云庚的提示,才知道是武汉市华中工学院的张培刚。张培刚当时正在华中工学院搞基建,于是临时借了一间制图室会见两位智利经济学家。当智利经济学家说明他们相与张培刚讨论《农业与工业化》书中的“工业化”等问题时,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之人心惶惶的阶级斗争和每天忙于砖瓦泥石的生活,张培刚所作的只能是连声说着“I am so sorry!”两位外国教授只好带着不解的迷惑和失望离去。
  
  1979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 A. Lewis)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而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上,真正对发展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上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应该是张培刚。张培刚的发展理论比起刘易斯的要早上十年。即便如此,相较于刘易斯的理论,张培刚的工业化理论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刘易斯把实现工业化与发展农业对立起来,主张只能依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张培刚则认为,农业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要把农业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重要环节,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后来刘易斯反思道:“过去我太重视工业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看来这是错误的。”
  
  1982年,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几次提到张培刚,他强调说,你们都以为刘易斯和舒尔茨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实际上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回忆他1986年访美的经历时说,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张五常在《农业与工业化》重印英文版序言中写道:发展经济学谁是始创者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洛克斯50年代提出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理论,这是现在的主流,但是实践已经证明是不行的;另一种就是我们的张培刚大哥的农业工业化理论,如果早采纳这种观点,那么很多问题早就尘埃落定了。而在国内经济学界,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言,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不管怎样,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的观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又有多重要呢? 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正在和将来仍会指导和帮助中国以及像中国一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向工业化和繁荣富强的道路上昂首阔步,难道不是对其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最好诠释和证明吗?!
  
  以上文字来源于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ebf70100boyq.html 张培刚: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ebf70100boyx.html 张培刚: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