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1-12-27 07:32:37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1-12-25 08:27
hhj:
      "劳动价值论"与“耗费价值论”是兄弟部队,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效用价值论。
    社会生产有生产 ...
我的完整价值意义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它既包含了效用,又包含了耗费,即“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而这种“获得”,一般来说体现在“消费”上面,因此我的价值论当然不忽视消费了,但我要指出与强调:只有那些耗费最小化的产品,它才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消费,因为人们获得它的难度更小了。
至于交往,这个中间环节随便怎么想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5 11:30:19
                                                   交换的历史功劳
    动物可不懂交换,原始人也不懂交换,只有生活在近五千年私有制时代的人才会交换。交换已成为人类高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行为。
    动物以及人类最初的物质交往行为是一种单向无偿的奉献行为,它将财富直接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种交往物在生产时叫产品,在消费时叫用品,它们都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功能或使用价值,这些使用价值所体现的利益被单向地无偿地转移于他人。在单向转移中,各方的使用价值不是增就是减,也可以说不是增加利益就是减少利益。但是,这种不增即减的利益转移即体现了奉献者的仁爱之心,也体现了消费者的人伦之享。可是,它的交往范围非常狭小,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下的家族之内,而在不同利益的生存集团之间就难以推行。物质交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结合剂,交往的稀少会让人类停止在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也无法构成国家体制。这种单一的奉献行为只存在于财富非常稀少的时代,而不计利益得失的奉献行为对生产的激励也非常有限。因此,原始人的经济发展才缓慢地经历了二百多万年的时间。
    虽然奉献行为下的生产发展缓慢,但是逐年的财富积累还是出现了剩余。由此,对剩余财富的处理成了问题。当不同生产者和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交往对生产的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前提时,那种交往稀少的奉献行为反而成了生产发展的一种障碍。这时,一种能达到广泛交往的经济行为才必须出现,这一行为就是交换行为。
    交换这种经济行为不同于奉献那种经济行为,它把单向的物质交往组合为双向的物质交换;它在双方不损失利益的前提下达到物质的公平交往;它用生产的消耗换回生产的补偿;它也让各自独立的产品进入到社会的生产体系进行对比;而它最大的优点是将交往的范围扩大至血缘以外的不同利益集团。正是这种扩大后的交往行动,才能让不同的生产者组合在商品生产体系中,也让私人劳动转变为了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社会性劳动。将生产在社会范围内组织起来,是交换的第一大功劳。
    由于交换是一种双向的物质交往,被交换的两物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时,对单一财富所采用的使用价值内容的评价已经不够用了,必须采用一种可以对各种不同财富具有统一计量单位的评价方式,而这种新的评价尺度就是价值尺度。交换行为中的评价至少是两种不同财富的评价,也就是把两种不同的财富放到同一架天平上去称量,去对比。这一比可不得了,它让人类的评价尺度从效用尺度升级为了价值尺度,它让评价物从产品升级为了商品,它让具体劳动升级为了社会一般劳动,它将分散的劳动者联合为了商品世界。在单向交往中的财富评价是某一主体对某一财富的孤立评价,而在双向交往中的财富评价是社会主体对各种财富的统一评价。由此,评价的主体从个人变成了社会,评价的方法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变成了社会性的主观意识甚至还带有客观性,评价的内容从财富的自然功能变成了财富的社会功能。不能对比是效用尺度的重大缺陷,可以对比是价值尺度的巨大优点。比如:50斤米与1件衣服在效用量上不能对比,当它们都转换为价值量后,即换成100元钱后,等价的两物就可以交换了。产品对比是商品竞争的具体表现,更是劳动竞赛的潜在表现。它让私人的产品与社会的产品去对比,也让各自的生产效率与社会的平均效率去对比,适者生存的价值规律出现了。由此,社会生产力在价值竞争中高速地发展起来,财富也大幅度地得以增加。将商品竞争引人社会生产体系,是交换的第二大功劳。
    交换是一种有偿的经济行为,交换的每个过程都要进行经济核算,交换也是在算出等价后才能交换。因此,交换行为必须有一个计量核算的过程。这一算也不得了,它将不同品种不同效用不同计量单位不便统一计量的各类财富,都转换成了同样品质同样计量单位便于统一计量的价值物;还把生产的耗费折合为劳动的消耗;把不同类别不同工序的生产过程折算为统一的一般劳动时间。自从人类采用了价值尺度后,对生产过程的经济核算才能推行,并让各种生产在成本核算后实现收支平衡的经济效果。采用价值尺度实行经济核算,是交换的第三大功劳。
    交换行为的最后一个功劳是:产生了价值概念,而后形成了经济学。
    谢谢您的提醒,让我明白了:研究交换行为是解决价值争论的重要突破口。
    虽然耗费是劳动的体现,但是孤立的耗费不过是具体劳动的体现,不能成为社会抽象劳动的体现。只有对比的耗费,或者进入交换过程的耗费才能转换为价值。孤立的耗费只存在于自然经济的生产中,而在商品经济中的耗费必须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能够统一计量的相互对比的劳动竞争的耗费。如果一种耗费没有进入社会评价体系,没有与社会性耗费进行对比,它就无法成为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5 20:53:30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2-1-5 11:30
交换的历史功劳
    动物可不懂交换,原始人也不懂交 ...
虽然耗费是劳动的体现,但是孤立的耗费不过是具体劳动的体现,不能成为社会抽象劳动的体现。只有对比的耗费,或者进入交换过程的耗费才能转换为价值。孤立的耗费只存在于自然经济的生产中,而在商品经济中的耗费必须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能够统一计量的相互对比的劳动竞争的耗费。如果一种耗费没有进入社会评价体系,没有与社会性耗费进行对比,它就无法成为价值。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16&from^^uid=963
-----------------   
我的看法很明确:任何时候的任何产品都包含着有用劳动与耗费劳动,这个二重性与劳动是否具有社会性完全无关。而价值则体现在耗费--补偿系体系里面,因此,只要耗费得到补偿,就说明价值的存在。而没有交换的自给自足也是耗费得到补偿的一种形式,尽管是比较原始的形式。而交换则不过是耗费得到补偿的另外一种形式,它也具有价值属性,但它不是说只有它才具有价值属性。人们通常不太懂得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往往把价值误解为交换价值,因此误认为只有在交换中才存在着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