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物流概念的发展历程
阶段
| 时期
| 物流概念
|
物流概念的产生阶段
|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 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
|
分销物流阶段和现代物流萌芽阶段
|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 物流是以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统管为目的而将两种或三种以上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流通信息、库存管理、装卸、接受订货、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退货业务、搬运和运输、仓库保管等。
|
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 所谓物流(Logistics),就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其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或有效益的移动和保管进行计划、实施、统管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搬运及运输、仓库保管、工厂和仓库选址、库存管理、接受订货、流通信息、采购、装卸、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废弃物回收处理、包装、退货业务、需求预测等
|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阶段
| 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一部分,以满足客户需要为目的,对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正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使其更加有效率和效益。
|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和研究
1979年,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并在回国以后的报告和研究中直接使用了日本的“物流”一词。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研究的进展,国内学者也对西方的物流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我国的“物流”现在也逐渐成为了等同于“后勤”(Logistics)的一个概念。
2001年4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关于物流的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在国家标准中,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并明确对应的英文为Logistics。
现代物流业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