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愈又是如何推敲的呢?
(生读文中语句)
师:韩愈的话里讲了几层含义呢?
生:一是敲比推有礼貌;二是敲字反衬出了月夜的宁静。
反思:听课的教师课后跟我讲: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读懂了课文,懂得了用“敲”比“推”要好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读懂语言文字,更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斟词酌句的语言推敲方法也是学生语言学习、习作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这样照本宣科能达到“教会”的目的吗?列宁说过:理论需要大量的经验支撑。于是,就有了如下二教《推敲》。
二教《推敲》。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在实施了上述教学流程之后,投影出示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
师:你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