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674 1
2011-12-13

1.产业结构

对于产业结构的划分,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联合国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方法。


2.经济系统

时间和空间是经济系统变化的时空概念,考察我国国民产量和货币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上的变动,我们就得到经济增长和利率的概念;考察货币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我们就得到汇率的概念(德布鲁,1989)。时间和空间通过经济过程联系在一起。不同的经济过程的时间尺度不同,各个过程之间的差别很大。例如,全球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而某个卖水果小店的时间跨度可能很短。我们把能够体现经济系统过程特征的时间跨度叫做本征时间。经济系统的本征时间愈长,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就越广。我们把与本征时间所对应的空间范围称为经济系统的本征空间。经济系统的本征时间与本征空间合称为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从本征时空的定义不难看出,经济系统只有在大于或等于其本征时空尺度的量级上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演化。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尺度是经济系统本身固有的属性。它并不因任何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特征,每一个层次的经济系统都有自己的本征时空尺度。关于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的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一般来讲,高层次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尺度大于低层次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尺度,宏观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尺度大于微观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尺度。经济系统的本征时空尺度是判断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参照标准。一般地讲,为了求得一个经济变量的数值,就是将它与事先选作标准的同类量,即基本测量单位相比较,得出的倍数即为该变量的数值。显然,所选择的基本测量单位越小,测得的变量数值就越大;选择的基本测量单位越大,测得的变量数值就越小。所谓经济系统的持续增长和持续发展是以经济系统的本征时间作为基本测量单位的。由于本征时空是经济系统的固有属性,这样就使得对经济系统持续发展的衡量有了一个客观的时间尺度标准。


3.区域经济系统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征

平衡态的特征是各要素均匀单一,无序,熵值极大,混乱程序最大,显然,区域经济系统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功能上保持是有序性的,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系统作为客体存在,其状态集合与环境集合都是非空的,状态参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不平衡,即使在某一时刻出现定态,系统内仍然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动态系统。[6]从时间角度看,区域经济系统内各要素发展速度不平衡;从空间角度看,区域产业布局、集聚程度存在着经济势差,极易引起竞争并形成动态的经济流和经济力。正是由于各种势差的存在,引起竞争并形成动态的流和力,在外界环境的驱动下,有规则的波动和随机扰动相叠加出现新的涨落,驱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因此,区域经济系统又是一个非平衡系统。这种特征,使得系统在外界环境的驱动下,有规则的波动和随机扰动相叠加,使系统出现新的涨落,输入不同量级的负熵流。因此,可以说,涨落导致有序。事实证明,处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系统的总倾向是无序的将区域经济系统的性态置于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中时,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市场机制及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甚至社会观念形态的转变都可能导致系统发生变化,当系统远离平衡态,并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内时,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控制参量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微小的涨落都会使系统发生突变,将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结构,离开原有的平衡态,进入新的更有序的耗散结构分支。在我国由于过去一段时间,重增长,轻发展,整个区域内各种要素发展的不均衡,区域内经济社会的某些要素远离平衡态,产生部分的不均衡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

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其次是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各项产业增长不平衡,尤其是长时期存在短线产业;二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再次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只有引入新的观念和新的体制,输入一定量的负熵流,使整个系统向低熵发展,才能使区域经济系统均衡发展,形成和谐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13 17:41:48
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