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看上去有点“美” 美国霸权逻辑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被“美元化”。中国不应盲目排斥美元的世界影响,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经济主导权的牢牢把握。
美国近来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以及愈演愈烈的人民币汇率之争,既是美国维护传统竞争优势的战术安排,也暗含着使中国经济进一步“美元化”的霸权逻辑。独特性和独立性是中国能否真正成为一流经济强国的制度文化资本。中国不应盲目排斥美元的世界影响,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经济主导权的牢牢把握。
上任之初对华政策上看起来格外友好的奥巴马政府如今似乎越来越焦躁了。
继频频发起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行动之后,今年以来一再拿人民币汇率说事,一口咬定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另一方面,尽管包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内的中国政经高官多次声明人民币币值没有被低估,并呼吁美方不要将此问题政治化;但在华盛顿的政客看来,将这个问题政治化恐怕对美国只会有好处。看来真的应该佩服美国人的话题制造与炒作能力。不得不承认,全球重要经济话题的原产地几乎都出自美国。而且美国往往能够做到在形势于己很不利的情况下也化被动为主动。
经济看上去有点“美”
其实,话题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实际地位。美国一再纠缠人民币汇率问题,既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逻辑延伸,更是防止中国经济发展可能超越美国既有影响框架的一种提前布局。根本目的是强化中国经济的“美元化”。
众所周知,美国自二战以后一直占据世界产业与金融分工的最顶层。尽管这场百年一遇的经济与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金融业,使得作为美国掌控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符号——美元,在国际货币格局中维持了60余年的垄断地位之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已经由2001年的72.7%下降至目前的60%左右,欧元的份额由17.6%上升至27左右%。过去几年,欧元的走强,让美国金融资本的代言人罗杰斯忧心忡忡: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日子已屈指可数。美国媒体也发出了“我们站在一场空前的货币大崩溃的悬崖边上,许多人开始寻找美元的替代品”的担心。不过,尽管由于力量使用过度使得美国在独掌世界金融秩序多年之后,不得不将一小部分权力让给他国;尽管随着欧元的崛起,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实力窜升以及因之而生的话语诉求,国际金融格局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洗牌。但近来爆发的欧元危机再次告诉世人: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生态下,世界经济要想摆脱美元的控制依然十分困难。
其实,令美国真正担心的竞争对手还是中国。20年前,美国根本没把中国经济放在眼里。当时处于世界经济与金融分工中低层的中国根本不具备挑战美国的实力。但势移时移,如今的中国不仅在经济规模上即将跃上6万亿美元的台阶,而且正在逐步提升从工业体系到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基本符合美国所认为的经济对手的各项条件。这是习惯一家独大的美国政经领袖难以容忍的。尽管我们知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框架下,中国经济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嵌入到美元经济圈中。某种意义上,中国千千万万产业工人换来的只是一种随时可能贬值的高级纸张。说中国全民生产补贴美国消费其实一点也不为过。而且中国还因此背着全球经济失衡部分责任者的恶名。另一方面,中国持有的上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及其他数千亿美元的美元资产在中国需要兑现时能否如愿也是未知数。尽管基辛格曾说过,美国欠中国的钱终归是要还的。但这句话本身也暗含着可能拖欠的逻辑。可以说,只要人民币不是世界储备货币,只要现有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都是事实上的美国打工者。